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汽车安全认知调查:用户与车企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时间:2025-07-08 16:56:3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当下这个充斥着“智能配置”与“感官体验”的汽车市场中,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的认知似乎依旧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尽管各大汽车制造商不遗余力地进行安全性能的宣讲,但这些信息在广阔的消费者群体中却如同石沉大海,难以激起波澜。

在关于汽车安全关键因素的一项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将“气囊数量多”、“刹车距离短”或“配备AEB辅助系统”视为决定性因素,更有16%的人对此表示不确定或从未思考过。一位46岁的司机在与我们的交谈中坦言:“我觉得车门重不重,关门时‘哐当’一声响不响,就是判断车结不结实、安不安全的标准。”

这种基于感官体验的“安全观”长久以来被市场所放大,不少汽车品牌通过强调“关门声浪”、“钢板厚度”以及“座椅舒适度”来营造“安全感”,而消费者也乐于接受这种直观且易于理解的判断方式。

然而,这恰恰是一种危险的错觉。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真正能够保护乘客生命安全的,并非气囊的数量或钢板的厚度,而是白车身的结构强度、吸能路径的设计、结构节点的完整性以及是否通过了系统性的碰撞测试验证等核心因素。遗憾的是,这些至关重要的安全因素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几乎处于“失声”状态。

当被问及是否了解“白车身结构强度和钢材种类会决定车祸中的生存空间”时,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听说过或对此不了解。即便是那些曾经历过事故的车主,也往往将“幸运”或“气囊及时弹出”视为逃生的关键,而忽视了车辆结构安全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这一现状不仅暴露出汽车安全教育的缺失,更反映了信息传播上的断层。制造商的技术宣讲过于专业,消费者难以理解;媒体的报道则倾向于娱乐化,导致关键信息被稀释;销售人员则更多地围绕配置和价格进行推销,忽视了安全性能的介绍。长此以往,“结构安全”这一概念变得沉默无声,仅在专业人士的实验室和工程部门中受到重视,却未能真正走进消费者的心中。

品牌和配置的误导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安全测试的真相。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如果一辆车配置丰富、外观结实,但未通过任何碰撞测试,是否会认为它安全”时,大部分受访者选择了“可能没问题”或“不确定”,甚至有人认为“只要是大牌子,就不会太差”。这种品牌迷信和配置崇拜的现象,反映出消费者对技术验证体系的无知,以及对“名气即实力”的盲目信任。

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让部分消费者对AEB、L2辅助驾驶等系统产生了过度乐观的期望。高达60%的受访者认为AEB系统能够完全避免事故,这种心理上的“技术代偿幻想”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系统出现失效,而司机又完全依赖其进行驾驶,后果将不堪设想。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让消费者真正理解和重视汽车安全?或许,这不仅仅是消费者的问题,更是整个汽车行业信息传递链条上的漏洞。制造商需要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安全性能的宣讲;媒体则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深入报道汽车安全的核心要素;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判断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