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夜的沉寂中,一份停工停产的公告悄然发布,为罗马仕品牌的前景蒙上了厚重的阴影。尽管资本的力量或许能为它暂时延续生命,但罗马仕要想重获新生,就必须彻底斩断与过往负面形象的联系。劣质电芯引发的连续爆炸事件,已经将消费者对“罗马仕”这三个字的信任消磨殆尽。
充电宝与动力电池,尽管应用场景迥异,但它们在技术、供应链和商业模式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简而言之,它们都是电芯披上不同外衣的产物。动力电池产业的蓬勃发展,曾经推动了充电宝行业的价格战,使得电芯成本大幅降低,也为共享充电宝市场的激烈竞争奠定了基础。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既然充电宝和电动汽车都依赖于同样的电芯作为“工业血液”,那么当充电宝行业因为价格战而敢于采用劣质材料时,我们如何能够确信电动汽车行业能够置身于这种系统性风险之外?劣质电芯的阴影,是否已经悄然逼近了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
随着价格战的持续加剧,劣质电芯的威胁愈发显得迫在眉睫。如果电动汽车行业不能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那么碰撞后的爆燃风险将大幅增加,甚至随机自燃也可能成为常态。在智能汽车被普遍视为“移动的机器人”的今天,电池安全已经成为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因素。一旦发生类似三星Note7那样的爆燃事故,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罗马仕的崩溃并非孤例,它更像是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在汽车行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果仍然将“成本优先”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那么下一个因劣质电芯而倒下的“罗马仕”,或许已经在不远处等待。这场关乎质量和安全的较量,容不得半点疏忽和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