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研究重大突破:首揭月球背面演化神秘面纱

   时间:2025-07-10 01:37:5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样本,自其成功返回地球以来,一直备受全球科学界的瞩目。这些珍贵的样本不仅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神秘的面纱,更为月球演化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宣布了基于嫦娥六号样本的四项重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分别揭示了月球背面的岩浆活动、古磁场、月幔水含量以及月幔的演化特征,为科学界首次系统地描绘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图景。这些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详细介绍了这些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表示,作为国家的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一直积极参与国家航天重大科技任务。此次嫦娥六号样本的研究,是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协同奋进的结果,彰显了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实力。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关锋也表示,嫦娥六号的研究成果对月球演化理论提出了新的认知。他希望更多的科学家能利用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获取的地外样品和科学数据,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拓展做出贡献。

此次研究取得了多个首创性的关键进展。科学家们首次发现月球背面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经历了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这表明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具有持久的活力。同时,科学家们还首次获得了月球背面的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这暗示了月球发电机磁场的波动性质。

研究还首次测定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月球正面的月幔,这进一步证明了月球内部水分布的二分性。科学家们还发现,月球背面的玄武岩来自极其亏损的源区,这可能指示了原始月幔的极度亏损,或者与大型撞击事件导致的熔体抽取有关,这一发现揭示了大型撞击事件对月球深部圈层演化的巨大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吴福元指出,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大的撞击坑之一,此次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该撞击坑的效应,这是此次研究成果的核心亮点之一。

除了这次发布的四项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还利用嫦娥六号样本取得了其他许多科学突破。其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揭秘了样本的物理、矿物和月幔演化特征,为中国在月球科学研究领域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中国科学家此前已利用嫦娥五号样本证明了月球正面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这一发现曾被誉为“改变了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知”。此次嫦娥六号的研究成果,无疑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行星科学的发展,使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