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充电宝这一曾经人手必备的便携式充电设备,突然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从北京高校禁用特定品牌充电宝的新闻开始,到多个知名品牌大规模召回产品,再到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禁止携带不符合3C认证要求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这一系列事件仿佛按下了加速键,让充电宝从日常必备品变成了潜在的危险源。
6月下旬,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她的惊险经历:晚上将充电宝放在床头充电,早晨时充电宝突然爆炸,火焰甚至点燃了旁边的手机。这位网友表示,她之前并未收到任何召回信息,对此一无所知。类似的事件不断被报道,充电宝爆炸、鼓包、开裂的图片和视频在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担忧。
伴随着新闻和热搜的扩散,充电宝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许多人开始担心身边的充电宝会成为“定时炸弹”,不敢靠近,甚至在外出差也要特意让人将家里的充电宝处理掉。有人将充电宝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充电,有人则将充电宝装进铁盒里以求安全,但这些做法往往缺乏科学依据,显得有些“病急乱投医”。
民航局的通知更是让充电宝的信任危机升级。新规规定,自6月28日起,禁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这一规定让许多乘客措手不及,不得不将不符合规定的充电宝遗弃在机场的“自弃箱”里。有人猜测这些被遗弃的充电宝可能被重新进入流通市场,甚至有人试图在机场“捡漏”,引发了更多的争议和担忧。
事实上,我国直到2023年8月才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3C认证管理,而在此之前购买的绝大多数充电宝都不符合民航标准。这导致了许多消费者手中的充电宝成为了“烫手山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有人试图通过召回方案弥补损失,但过程往往漫长且繁琐;有人则选择购买新的充电宝,却发现挑选过程异常艰难。
在这场充电宝信任危机中,许多人选择了放弃使用充电宝。他们担心充电宝会成为安全隐患,宁愿带着充电线出门也不愿冒险携带充电宝。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为充电宝写的悼文,表达了人们对这一曾经便捷设备的无奈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