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流通领域内一种奇特的市场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二手平台上涌现了大量行驶里程几乎为零的“准新车”,其中小米YU7 Max顶配版尤为抢眼。这些车辆在二手车市场上的成交价高达37万元,远超官方定价32.99万元。这些车辆虽已完成首次登记,却几乎未被使用过,成为套利工具。
这些“0公里二手车”的出现,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极氪、哪吒等品牌的部分车型在特定地区的上牌量激增,但大部分车辆并未真正交付给个人消费者,而是先登记在公司名下,再通过各种手段分散销售。例如,极氪在某月内深圳与厦门的上牌量分别达到了4321辆和2767辆,涨幅惊人,公司户占比超过85%。同样,哪吒在邢台的单位购车占比也高达95%。
背后的操作手法多样,有的品牌利用关联公司或汽贸公司完成车辆登记,再以各种优惠名义销售;有的则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将车辆先“出租”再销售。这些车辆虽然在展厅里被视为新车,但实际上早已完成过户,仪表盘上的里程数却几乎未动。
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被销售人员以各种理由蒙混过关,如“出口转内销”、“大客户退订”等,却未被告知车辆的真实过户记录。这不仅导致消费者支付了新车价格却无法享受首任车主的权益,更在后续交易中车辆残值大打折扣。
供需关系的不平衡是这一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以小米YU7为例,上市初期订单量激增,但产能有限,导致交付周期长达数十周。二级市场上的加价现象愈演愈烈,黄牛和车主纷纷利用这一机会赚取差价。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也进一步扩大了套利空间。
然而,这种短期套利行为并非长久之计。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计划推行“新车登记后六个月内禁止转二手”的规定,直接打击此类行为。同时,商务部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也在推动建立全流程监管和信用评价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面对这一市场乱象,汽车品牌也在积极寻求自救之路。极氪宣布将调整直营与合伙人网络的边界,增加门店数量,提高销售透明度。小米则加速二期工厂建设,提升产能,以平抑市场加价现象。竞争对手也趁机推出限时补贴和现车交付政策,进一步挤压套利空间。
随着政策监管的加强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靠数字游戏维系的虚假繁荣终将褪色。未来的市场竞争将回归到产品本身的价值和用户体验的提升上。只有真实的产能规划、透明的数据披露和规范的渠道管理,才能确保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