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蜕变引起了全球瞩目。回想起13年前,英国广播公司知名汽车节目《疯狂汽车秀》对中国汽车的贬低言论——“缺少自主技术,没有希望”,如今看来已大相径庭。2025年,当该节目再次聚焦中国汽车时,主持人汤姆·福特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赞誉有加,称赞其“性能卓越、工艺精湛、配置全面”,“中国制造”已焕然一新。
这一转变的见证之一是比亚迪纯电动卡车在德国汉诺威国际交通运输博览会上的亮相,标志着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的又一重要突破。中国汽车产业的持续进步,得益于其在创新和品质控制上的不懈努力。欧洲汽车市场分析机构Dataforce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销量激增78%。中国已成为欧盟第三大汽车出口市场,仅次于英国和美国。
中欧在汽车产业的合作,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正日益深化。从“尝鲜”到“信赖”,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销量持续攀升。7月15日,德国敦豪集团批量采购的300台上汽大通纯电动物流车正式启运欧洲,这得益于上汽大通以卓越的品质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上汽大通的纯电动物流车城市续航里程超过400公里,30分钟内可充电至80%,且在极端温度下电池均能正常使用。
敦豪集团全球货运相关负责人艾若馨表示,越来越多欧洲企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从初步尝试转向了深度信赖。敦豪集团计划到2030年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的新能源车使用率提升至66%以上,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汽车的支持。
在欧洲街头,中国车的身影越来越常见。根据骏特商业咨询公司的数据,今年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约15300辆,同比增长59%。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突破,与其在技术创新、安全保障、绿色环保和质量提升方面的显著进步密不可分。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认为,更多中国汽车品牌进入欧洲市场,既降低了电动汽车价格,又促进了行业创新。
长安汽车在欧洲的首家旗舰店在挪威德拉门开业,标志着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进一步拓展。长安汽车不仅在欧洲建立了多个区域运营中心,还与当地经销商、物流企业和保险服务商合作,构建了一站式服务网络。这种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的转变,更好地满足了欧洲消费者的需求。
比亚迪欧洲总部的落成,更是中欧新能源汽车合作的一个亮点。这座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综合园区,不仅承担销售与售后、车辆认证及测试等职能,还将与当地高校开展联合科研,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比亚迪欧洲首个电动车工厂的扩建计划,也彰显了其对欧洲零排放公共交通市场的坚定承诺。
中欧新能源汽车合作的深化,是全球汽车产业加速重构的一个缩影。从动力电池到智能设备,中欧企业在多个领域展开了紧密合作。中国敏实集团与法国雷诺集团联合投资的电池盒生产线,宁德时代与多家欧洲车企合作建设的电池工厂,以及零跑汽车与斯特兰蒂斯宣布的合作计划,都是中欧汽车产业合作的典范。
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的深度合作,奥迪与华为的合作,以及宝马与宁德时代等企业的合作,也展示了中欧汽车产业的紧密联系。宝马上海研发团队主导设计的超感智能座舱在亚洲的亮相,更是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创新成果的一次展示。
随着全球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不断增长,中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将有助于填补世界“绿色缺口”。德国知名汽车经济学专家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表示,国际合作始终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欧洲与中国加强汽车产业合作,将为双方带来共赢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