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中,服装行业以其庞大的市场规模傲视群雄。全球服装零售市场总额约为1.5万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规模更是超过了2万亿元人民币。这一传统而又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中,孕育了多位首富,如HM的佩尔森、优衣库的柳井正以及Inditex(ZARA母公司)的奥特加等。
然而,过去三年,即便是这样诱人的市场也未能逃脱挑战。全球服装行业深陷去库存周期,欧美市场受高通胀影响,服装消费持续低迷。美国服装零售自2022年5月以来增速几乎停滞,日本和欧洲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Nike、VF、Deckers、UA、Skechers等知名品牌甚至史无前例地未发布全年业绩指引。
相比之下,中国服装产业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制造端依赖发达市场的代工企业不仅要应对关税政策的变化,还需担忧海外新建产能的投资回报。
在此背景下,回顾优衣库的成功之路显得尤为重要。优衣库如何从微末起步,稳健前行,直至成为全球服装行业的佼佼者?
服装行业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轻资产模式使得现金流充沛,因为制造端可以全球分工,品牌商只需专注于产品设计、品牌故事和渠道维护。另一方面,服装行业的挑战在于时尚趋势的快速变化和库存管理。男装相对女装来说看似简单,但女装因其多样性而更具挑战性。这个行业虽然庞大,但很难孕育出大公司,即使是行业巨头如耐克的股价也经历了大幅波动。
优衣库的发展起点并不顺利。在日本经济停滞的背景下,本土服装行业常年负增长,而优衣库的发展期与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重叠。日本本土设计师水平高,竞争异常激烈。然而,优衣库在这样的环境中,市场份额从不到0.1%增长到近15%,成为日本人购买服装的首选之一。
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的股价自1998年以来上涨了超过63倍,远超日经指数,成为全球营收和市值都名列前茅的服装公司。在近几年的去库存周期中,迅销展现出了比Nike和Inditex更强的经营韧性。
优衣库的成功秘诀在于其不沉迷于品牌叙事,而是始终瞄准质价比。在服装行业高加价率的背景下,大多数品牌商难以抗拒提高价格的诱惑,但优衣库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其战略扬长避短:避开品牌故事的文化经济实力根基,利用东亚作为全球鞋服制造中心的优势。
优衣库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对质价比战略的微调。从柳井正继承父亲的小郡商事服装店开始,到受到美国仓储式销售方式的启发,再到借鉴SPA模式提升整个链路的效率,优衣库始终围绕质价比做文章。其爆款摇粒绒产品的成功,正是质价比战略的体现。
尽管优衣库在发展过程中也尝试了多品牌并购,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这反而证明了其坚持质价比战略的正确性。优衣库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服装巨头,是因为其将质价比深化:撬动制造优势完成全球化,将服装做成极致效率的零售生意。
优衣库深度绑定优质供应链,与东丽和申洲国际等供应商共同成长。通过少品类大批量的策略,优衣库实现了成本的大幅压降,并与供应商实现了共赢。这种策略与美国超市Costco的核心战略不谋而合。
优衣库的全球化战略也取得了成功。在中国市场,由于同属东亚文化圈,审美习惯趋近,优衣库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其在欧美和东南亚市场的长期经营也进入了收获期。
优衣库的高效渠道策略是其成功的关键。在国内,其加价率不到3,远低于国内企业和海外竞品。通过直营模式、SPA改革以及超级明星店长制,优衣库实现了信息链路极短、高效全直营的运营方式。这使得其能够根据销售数据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极大地规避了存货问题。
优衣库的反时尚定力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与奢侈和运动品牌讲品牌故事、ZARA海量SKU不同,优衣库选择充当消费者买手。其SKU数量仅为同行的十分之一左右,这考验了其充当消费者买手的能力。
中国作为第二大服装市场,拥有最强的制造能力,但至今尚未培育出世界级的服装品牌。优衣库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在供给充裕的时代,消费者仍然有广泛的需求未被满足。提高效率、用更低价优质的产品是通用战略。
优衣库的成功不仅限于服装品牌,其对抗下行周期的启示可能适用于更广泛的行业。衣服终要回归本质,零售永远是效率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