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世界的璀璨星河中,曾经有一颗耀眼的星辰迅速升起,却又在短时间内黯淡陨落。这颗星辰,便是FTX交易所及其背后的年轻掌舵者——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人们习惯以SBF来称呼他。
2021年末,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刘易斯在位于伯克利的家中,接待了一位穿着随性、看似普通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正是当时加密货币领域的新晋风云人物SBF。他的FTX交易所正如日中天,手握数百亿资金,备受硅谷顶级风投的青睐。
刘易斯之所以与SBF相遇,是因为一位朋友正计划与FTX进行一笔巨额的股份互换交易,但对SBF这位神秘人物心存疑虑。于是,擅长深度商业报道的刘易斯被委托去深入探究SBF的真实面貌。这次探究,最终凝聚成了一部名为《走向无限:加密帝国的崛起与衰落》的著作。
书中,刘易斯不仅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金融风暴,更深刻揭示了SBF及其FTX帝国背后的复杂人性与哲学根基。SBF的成长历程深受有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sm)的影响,这种哲学主张以最理性、高效的方式做慈善,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SBF看来,世界宛如一个精密的数学模型,而他,正是致力于在这个模型中寻找最优解的行者。
SBF在麻省理工学院接触到了有效利他主义的核心人物,并深受其“赚钱为给予”理念的启发。这一理念为他找到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追求财富不再是出于贪婪,而是一种道德责任。在加密货币这个监管缺失、充满套利机会的“狂野西部”,SBF找到了实现其理想的最佳舞台。他先后创立了量化交易公司Alameda Research和加密货币交易所FTX,凭借卓越的产品设计和对监管的巧妙规避,FTX迅速成长为全球顶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然而,SBF所宣称的“无限游戏”——提升人类长远的福祉——却在其采用的有限游戏手段中逐渐腐坏。FTX与Alameda之间模糊不清的界线,成为了这场游戏腐坏的开端。从种子资金的“原罪”到FTT代币的炼金术,再到客户资金的挪用,SBF和他的团队一步步跨越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他们相信,只要最终能将赚来的钱用于行善,过程中的手段就不那么重要。
这种“目的为手段辩护”的逻辑,正是理想主义腐化的典型表现。在SBF及其核心圈子的眼中,他们掌握着拯救人类的终极真理,规则、法律和道德底线都成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障碍。然而,当人性的弱点渗透其中时,再精密的模型也终将崩溃。Alameda在FTX的交易账户被设置的“豁免清算”特权,彻底打破了SBF所宣称的公平与透明,也预示了帝国的崩溃。
2022年11月,一篇揭露Alameda资产负债表的媒体报道引发了市场恐慌。FTX最大的竞争对手币安创始人赵长鹏在推特上宣布将抛售所持FTT,引发了银行挤兑风潮。恐慌的用户纷纷从FTX提取资金,短短72小时内,高达60亿美元的提款请求让FTX瞬间瘫痪。一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帝国,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轰然倒塌。
SBF的故事,不仅是一场加密货币领域的“烟花”,更是对当前技术狂热下人性与风险的一次深刻警示。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天才叙事”和技术理想主义的陷阱,算法的“理性”无法取代人性的道德与谦卑。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商业的本质不会改变。对规则的漠视,最终只会导向毁灭。
在《走向无限》的结尾,刘易斯找到了SBF曾在巴哈马定制的、重达2000磅的钨立方体。这个无比沉重的物体,或许正是SBF内心世界最好的象征:一个被自认为坚不可摧的逻辑和理性层层包裹的内核,最终因其自身的重量而轰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