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研团队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恒星与超大质量黑洞互动的奇异一幕。研究指出,一颗恒星在遭遇黑洞的猛烈潮汐力撕裂后,竟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并在两年后再次接近黑洞,引发了另一次耀斑事件。
科学家们早已知晓,大多数大型星系的中心都潜藏着质量惊人的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可达太阳的数百万至数十亿倍。由于黑洞的引力强大到连光都无法逃脱,直接观测变得极为困难。因此,天文学家通常依赖观测黑洞附近恒星的运动轨迹,或是分析高能事件释放的辐射,来间接研究这些宇宙巨兽。
据研究描述,大约每1万至10万年,就会有一颗恒星冒险靠近黑洞,并在黑洞的潮汐力作用下被撕裂,这一过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耀斑,即所谓的“潮汐瓦解事件”。这些事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得以窥探黑洞的奥秘。
2022年,研究人员观测到了一次名为“AT 2022dbl”的耀斑事件。令人惊讶的是,两年后,在同一位置,他们再次捕捉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耀斑。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的认知,首次证实了恒星在遭遇黑洞撕裂后,并未被完全吞噬,而是有部分幸存了下来。
研究团队推测,首次观测到的耀斑可能是恒星部分被瓦解的结果,而恒星的大部分则侥幸逃脱。两年后,这颗幸存下来的恒星再次近距离掠过黑洞,引发了第二次耀斑。这一发现挑战了科学界长期以来的一个观点,即耀斑的出现通常意味着恒星的完全瓦解。
为了验证这一惊人发现,研究人员正密切关注着2026年初的情况,期待能观测到第三次耀斑。如果第三次耀斑如期出现,那么将进一步证明第二次耀斑也是恒星部分瓦解的结果,从而推翻“耀斑即恒星完全瓦解”的传统认知。反之,如果第三次耀斑未能出现,那么第二次耀斑或许真的标志着恒星的完全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