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系列严峻的数据揭示了这一困境:近60%的企业在过去三年中利润持续下滑,20%的企业现金流仅能维持不到半年,超过45%的企业面临库存积压导致的周转难题。这些数据不仅仅是冰冷的统计,它们映射出了葡萄酒酒商们面临的业绩下滑、现金流压力和库存积压等实际问题。
与白酒行业近十年来的波动起伏不同,国产葡萄酒的轨迹显得尤为单一——下滑。自2013年进入调整期以来,宏观经济变化、政策调控、进口酒冲击等多重因素交织,让尚未找到独立发展路径的国产葡萄酒深陷市场低迷和利润惨淡的困境。尽管时间已推进至2025年,但国产葡萄酒仍面临营销定位不明确、品牌建设不足等核心问题。
然而,在这漫长的低谷期,国产葡萄酒也并非毫无作为。面对干红市场的冷却,部分酒商转向干白;经典款式不再受欢迎时,他们开始探索国潮风格;中年消费者市场不振,则转而挖掘年轻消费者群体。简而言之,国产葡萄酒在不断寻找出路,办法总比困难多。
具体到行业现状,潮饮荟发布的《2025中国葡萄酒行业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葡萄酒行业正面临严峻的经营挑战。例如,59.4%的酒商在过去三年中利润持续下滑。作为国产葡萄酒的领军企业,张裕公司的业绩同样不容乐观,其2024年财报创下了20年来的新低,归母净利润仅为3.05亿元,这一数字甚至低于2005年的水平。张裕的发展历程几乎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缩影,从2012年开始,其净利润增速便结束了长期的高速增长,转而进入跌多涨少的局面。
曾经,中国葡萄酒行业经历过一段“黄金时代”,张裕、长城、王朝等品牌崛起,通化、云南红等一批国产葡萄酒品牌也崭露头角。然而,“八项规定”政策冲击和进口酒的挤压戳破了行业增长的泡沫,中国葡萄酒产量从2012年的138.2万升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11.8万千升。2025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巨头降维打击等多重压力,产量“保10万千升”的底线变得愈发严峻。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葡萄酒产量仅为4.4万千升,同比下降26.7%。
面对困境,中国葡萄酒产业在收缩的同时也在寻求创新。当前葡萄酒消费市场的关键词包括“消费主体年轻化”“渠道数字化”“品类多元化”,这些关键词背后隐藏着国产葡萄酒的生存机遇。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部分企业开始聚焦品类创新,如张裕公司推出“醉诗仙”小瓶装产品,王朝葡萄酒也针对年轻群体推出小瓶装,中信尼雅则推出脱醇葡萄酒,云南红则主打低度小瓶装高性价比产品。这些创新尝试显示出国产葡萄酒在根基上进行调整的勇气。
长期以来,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受到海外品牌的影响,包装和审美多与西方接轨,缺乏中国文化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产葡萄酒与本土市场产生隔阂。然而,近年来部分成功的创新案例表明,当国产葡萄酒配上中国人听得懂的故事时,便能焕发新生。例如,作家冯唐在抖音直播间带货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凭借其独特的“诗酒茶”格调和IP联动,成功引爆网络。
尽管前景依然不容乐观,但国产葡萄酒正在通过品类创新逐步从“舶来品”向“国潮饮品”转变。然而,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与白酒、啤酒等庞大势力的交叉竞争,以及葡萄酒自身厚重文化历史可能带来的负担。尽管如此,国产葡萄酒仍在不断探索,试图走出一条自立且向“正统”挑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