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险业界的密切关注下,非上市财险公司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画卷已缓缓展开。随着各公司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披露,一份详尽的业绩报告呈现在公众面前。据统计,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上半年合计揽收保费近2600亿元,净利润更是突破了90亿元大关。
上半年,非上市财险公司的业绩呈现出鲜明的“保费分层、利润攀升”特点。保费规模方面,国寿财险与中华联合财险稳坐头两把交椅,但“百亿俱乐部”成员稀缺,多数公司的保费规模在50亿元以下。具体来看,国寿财险以592.7亿元的保费收入傲视群雄,中华联合财险则以423.9亿元紧随其后。而位列第三的英大财险,保费规模仅为101亿元,与前两名存在明显差距。
尽管保费规模梯队分明,但行业盈利状况却显著改善。非上市财险公司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约92.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72%。其中,68家公司实现了盈利,占比高达九成。国寿财险以24.28亿元的净利润位居榜首,英大财险则以10.54亿元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有15家公司成功扭亏为盈,显示出行业整体的向好趋势。
在利润榜单上,净利润超过十亿元的非上市财险公司仅有两家,而多数公司的净利润在亿元以下。不过,从增幅来看,多家公司的表现令人瞩目。紫金财险和华安财险分别实现了146%和261%的大幅增长,富邦财险、三星财险和浙商财险等13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幅也超过了100%。
然而,并非所有公司都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仍有8家非上市财险公司陷入亏损境地,净亏损从数百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其中,前海联合财险上半年亏损5096万元,位居亏损榜榜首。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该公司的风险综合评级已连续13个季度为C级,属于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亚太财险、华安财险和安华农险的最新一季风险综合评级也为C类。
在行业利润整体向好的背后,多重因素共同发力。一方面,投资端收益的向好为财险业利润回暖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2025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较低,大灾减少显著降低了车险、农险等业务的赔付支出。“报行合一”政策的逐步落地以及数字化运营等成本管控手段的实施,也推动了成本结构的逐步优化。
据蓝鲸新闻统计,与2024年末相比,非上市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有了明显改善。除劳合社外,共有38家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超过100%,但这一数字较2024年末的54家已有大幅下降。其中,东吴财险、前海联合财险和太平科技的综合成本率较高,但多数公司都在努力压降综合成本率,以提升盈利能力。
在财险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非上市财险公司要想在市场中立足,不仅需要提升保费规模,更需要注重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