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近期再次陷入舆论风波,起因是一篇指控其高管内外勾结骗取侨商钱财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然而,格力电器迅速通过官方公众号“格力文传”发表声明,坚决否认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并指出相关文章已严重损害公司声誉,公司已取证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篇指控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作者难以追踪,但格力的维权声明却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或许反映出,格力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在寻求公众关注。
格力电器在公关方面的强硬姿态,与其掌门人董明珠的“铁娘子”形象不谋而合。今年以来,格力在知识产权维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累计获赔金额超过215万元。格力还曾就消费保平台发布的家电售后投诉榜单发起挑战,尽管这场争端最终并未能完全按照格力的意愿发展。
天眼查数据显示,格力电器涉及的司法案件众多,且多数案件中,格力以原告身份出现。这种频繁的诉讼活动,除了维权之外,或许也透露出格力希望通过法律手段,向公众展示其经得起质疑和检验的企业形象。
然而,频繁的法律争端和公关挑战也带来了潜在风险。一方面,过度的曝光可能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受损,被视为过于好斗;另一方面,如果争端无法有效引导至业务层面,而只是陷入无意义的对立,那么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例如,在与消费保平台的争端中,格力原本是对榜单数据不满,但最终却将矛头指向了平台的运营主体,并在查询企业信息时犯了低级错误。这一失误不仅未能为格力的产品和服务正名,反而使争端焦点偏离了主题。
相比之下,格力在应对类似挑战时,或许可以更加坦荡和自信。例如,当面对产品质量质疑时,可以像胖东来那样,大方接受用户的检验和退货要求,以此展现对品质的底气。
格力电器当前的业绩并不算差,一季度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7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93%。然而,从长期来看,格力仍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其消费电器业务占比过高,且海外营收占比相对较低,这限制了其长期增长的想象空间。
尽管格力早在2012年就开始多元化布局,但效果不佳。一方面,格力品牌形象固化,消费者对其的印象仍停留在空调产品上;另一方面,格力跨界过于盲目,未能有效复用其技术和渠道积累。
在海外业务方面,格力虽然实现了营收增长,但其品牌影响力仍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上表现不佳。相比之下,海尔通过一系列并购活动,在欧美地区取得了显著成功。
格力与美的的市值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截至今年8月4日,格力电器总市值为2583.37亿元,而美的总市值已达到5444.44亿元。这一差距反映出,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格力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格力电器作为空调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未来的发展仍备受关注。然而,面对转型升级的压力和市场竞争的挑战,格力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公关争端,同时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