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聚焦家猪驯化研究的学术盛会近日圆满举行,多位来自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家猪驯化的多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考古研究所的陈相龙研究员,将研究目光投向夏商时期仪式性猪牲的饲养方式。他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资料与科学分析,试图还原当时猪牲在仪式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及饲养模式,为理解古代社会文化提供新视角。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刘一婷则聚焦马岭遗址仰韶时期的猪群管理。她以“何以为‘家’”为切入点,结合遗址中的猪骨遗存与环境考古数据,探索当时人类如何通过管理猪群构建稳定的居住与生活模式,揭示早期农业社会中人与动物关系的演变。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遇赫从遗传学角度切入,探讨中原地区家猪的驯化成熟过程。他通过分析古代家猪的基因序列,结合现代家猪的遗传特征,勾勒出家猪从野生到完全驯化的遗传路径,为理解家猪驯化的生物学机制提供关键证据。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王佳静则通过牙结石分析探索家猪驯化的新线索。她指出,牙结石中保存的植物微体化石与微生物信息,能够反映家猪的饮食结构与生存环境,为研究驯化过程中人类与家猪的互动提供直接证据。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尤悦从骨骼形态学视角,对比东亚与西亚的家猪驯化过程。她通过测量不同地区古代猪骨的形态特征,发现两地家猪在驯化初期存在显著差异,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趋同,揭示了家猪驯化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生物适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袁靖研究员作为特邀嘉宾,对整场学术活动进行总结。他肯定了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强调家猪驯化研究对理解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人类适应策略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者们继续深化跨学科合作。
据悉,本次学术活动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家猪驯化早期阶段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计划”的资助,为青年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