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小米汽车“提前付尾款”争议:消费者信任危机如何化解?

   时间:2025-08-10 03:03:3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小米汽车因要求用户提前支付尾款的事件再次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一位抖音用户@happykk发布视频,控诉小米汽车在提车时间尚未确定的情况下,要求他提前补缴所有尾款,这与购车前双方商定的流程大相径庭。

据该用户描述,小米购车APP上的流程清晰明了,规定车辆生产、下线、运输到店后才需补缴尾款。且他已在交付群内与小米汽车工作人员就此达成共识。然而,小米汽车却以“生产计划变动”为由,要求他提前支付尾款,这引起了用户对其要求的合法性的质疑。

不仅如此,据媒体报道,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还有其他消费者反映遭遇“交完尾款才给安排重新生产”的情况,这同样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查阅小米汽车的购车协议,其中关于“余款支付”的规定表明:用户锁定订单后,小米汽车有权根据车辆生产或销售情况通知其支付余款,用户需在收到通知后的7个自然日内支付全部剩余款项。若未按期支付,则构成违约,小米汽车有权取消订单并不退还定金。

这一条款在购车流程中是必须同意的,否则无法完成购车,这也引发了一些消费者的不满,认为其属于霸王条款。

广东诺亚律师事务所的陈律师指出,小米购车协议中关于余款支付的条款有构成“霸王格式条款”的嫌疑。交易双方应为平等主体,但该条款却将解释权偏向企业方,企业无权单方面判定用户行为构成违约,而应通过法律来衡量。

在交付时间方面,小米汽车的描述也存在模糊之处。协议中提到,小米汽车APP显示的预计交付时间仅供参考,实际交付时间以小米汽车的交付通知为准。这意味着APP内显示的预计交付时间并不具有确定性。

陈律师认为,这一条款同样存在不合理之处。在描述消费者义务时,小米汽车的规定十分精确,如支付定金后72小时车辆订单自动锁定且定金不退;但在描述自身义务时却含糊其辞,如在关键的交付时间上不能给出确切的时间点。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小米汽车在余款支付及交付时间的条款上均构成“加重对方责任”的情形,消费者有权解除合同、申请退款等。

事实上,汽车行业普遍遵循“验车合格后支付尾款”的惯例,这已成为消费者对汽车交易的基本认知。特斯拉、蔚来等其他新能源车品牌均支持验完车再交钱,相比之下,小米汽车的做法显得格格不入。

从消费者角度看,“提前付尾款”意味着消费者在车辆生产或交付前就承担了全部沉没成本,且企业在条款中几乎不留协商空间,这体现了小米在售车服务中以“条款优先”而非“信任优先”的态度。

小米汽车在描述消费者义务时精确到小时,但在描述自身义务时却含糊不清,这强化了对消费者的约束,却弱化了自身承诺的可监督性。这不仅削弱了契约的平衡性,也会被公众视为品牌对用户利益不对等对待的证据。

小米汽车在购车协议上的不合理之处可能引发投资人、评级机构、媒体的质疑,进而影响其ESG评级和市场信任。事实上,关于小米汽车的交付争议一直存在,多家维权平台上都出现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交付时间的投诉。

小米汽车之所以能迅速获得关注,其创始人雷军起到了关键作用。雷军通过多年在社交媒体上的输出,塑造了勤奋、实干、技术背景扎实的形象,这降低了消费者的信任门槛,使得小米汽车在进入竞争激烈的市场时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和预订量。

然而,一旦交付环节、售后服务、消费者体验出现问题,公众往往会将这些问题与“创始人承诺”直接挂钩,而不是认为是公司某个部门的失误。这体现了高度个人化信任带来的结构性脆弱。

雷军在营销环节深度参与,但在用户权益、售后治理环节却显得缺席。这会给小米及雷军的粉丝带来心理落差,原本期待的“雷军承诺的温暖与真诚”,实际得到的却是“冰冷的汽车销售规则”。

如果雷军在营销环节积极参与,但在维护用户权益、售后治理方面表现不佳,这等于将“公众信任”交给了一个治理体系尚未成熟的团队。这会被解读为领导层在战略层面与执行层面存在治理断层,从而放大信任危机。

此次小米汽车争议事件对其他汽车厂商而言具有警示意义。在条款设计层面,应体现可协商性和弹性机制,加入二次确认、重新协商等设计,避免自动触发违约取消。同时,隐性承诺应显性落实,避免信息不对称引发信任危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