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经济语境中,“反内卷”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倾向于将其与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相提并论,但实际上,这两者的差异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深远。有人坚信,仅仅依靠供给端的调整难以有效应对通缩,而应从需求端寻找突破口。然而,当前这股反内卷的风潮,虽然表面上看似在调整供给结构,但其本质更像是在重塑需求格局。这一观点,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合理的价格上涨对于企业盈利至关重要。谈及拉动内需,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提高工资、增加福利、发放补贴以及扩大财政支出等措施。在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下,许多人对反内卷能否成为刺激内需的有效政策持怀疑态度,因为在他们看来,降价才是清理库存、刺激需求的法宝。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绝对。对于非必需品而言,降价或许能吸引更多消费者,但对于生活必需品,降价策略则可能失效。以猪肉为例,当价格从每斤10元上涨到15元时,消费者并不会因此放弃购买。这5元的涨幅,或许正是企业从亏损转向盈利的关键。因此,反内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集体价格稳定”策略,通过避免企业间的非理性竞争,逐步减少过剩产能和库存,从而帮助企业早日实现盈利,进而提升员工收入,激活内需。
其次,打破“持续降价”的预期同样重要。通缩本身并不可怕,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市场普遍形成的“价格将持续下跌”的预期。一家服装店因经营不善而挂出“破产清仓”的牌子打折甩卖,但效果却不佳,原因就在于消费者预期价格还会进一步下跌,因此选择持币观望。这种预期一旦形成,降价反而会成为阻碍销售的障碍。反观拉布布玩偶的疯狂涨价现象,正是因为市场认为其价格还会上涨,才引发了抢购热潮。因此,反内卷政策能否成功扭转通缩,关键在于能否改变消费者的预期。通过稳定价格,将价格拉回合理区间,从而打破持续降价的预期。
最后,涨价在特定条件下也能成为刺激内需的有效手段。涨价不仅限于普通商品和服务,还包括大宗商品、股票、房地产、汇率以及收入和福利等多个方面。以股票市场为例,股价的上涨本身就是刺激内需的一种方式。汇率的升值可能吸引海外资金流入,进而推动物价和需求上升。普通商品和服务的涨价,则能增加企业利润,进而提升居民收入。股市作为刺激内需的重要工具,其稳步上涨对于拉动内需具有重要意义。虽然A股市场可能会经历波折,但慢牛行情的大趋势不会改变。随着资金结构的逐步优化,慢牛模式也可能发生相应变化。
在反内卷的过程中,虽然我们不能期望政策能够立即将价格拉升至通胀水平,但将其拉回合理区间是完全有可能的。经济基本面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想让物价回到温和通胀的水平,还需要耐心等待。与此同时,涨价作为一种刺激内需的手段,也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谨慎实施。通过合理涨价、打破降价预期以及利用股市等金融工具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健康、稳定的经济环境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