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形机器人“小脑”稳健,“大脑”何时聪明起来?

   时间:2025-08-11 06:17:00 来源:中国证券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人形机器人领域近期热度飙升,从半程马拉松的亮眼表现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瞩目亮相,再到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积极参与,松延动力与宇树科技等企业的足迹遍布各大盛会,展现了人形机器人的迅猛发展势头。

二级市场上,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同样备受追捧。Wind人形机器人指数(8841699)今年以来大幅上涨41.92%,反映了投资者对该领域的强烈兴趣和信心。

然而,在行业大火的同时,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前景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冷静思考。记者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采访发现,“大脑”能力不足导致的应用场景受限,是当前制约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主要瓶颈。

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王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多数人形机器人的“小脑”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能够自然跑跳并保持平衡,但“大脑”的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升。他指出,现有机器人在娱乐和情绪价值方面表现良好,但从实用角度出发,投入产出比仍然较低,这并非硬件问题,而是大模型智能化水平不足所致。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同样认为,硬件层面的人形机器人本体和灵巧手等技术已足够成熟,但软件层面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尚不完善。他表示,业界已找到合适的技术方向,但尚未有人成功实现突破。

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决策与规划,通过大模型或高级算法实现;而“小脑”则负责运动控制与平衡,确保动作的精准与稳定;“肢体”则负责执行动作,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然而,与语言类大模型相比,人形机器人需要处理的是物理世界的复杂信息,技术难度更大。

据国金证券研报分析,参照自动驾驶级别,当前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仍处于L2级,仅能在特定场景下完成预设指令,缺乏自主决策能力。这直接影响了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即根据已有经验和数据应对复杂任务的能力。

多位受访者表示,当前多数机器人的泛化能力有限,仅能完成简单的抓取和放置任务,一旦任务流程变长或复杂度增加,成功率便大幅下降。这导致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常出现误判物体属性、重复无效动作等问题。

百川智能共享工厂总经理赵辉指出,目前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因为这些设备能够准确完成重复动作,无需具备泛化能力。而人形机器人被期待具备自我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生产单元,但当前行业发展仍有不足。

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表示,目前优必选机器人在工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分拣、搬运和质检领域。他预计,人工智能需要5至10年的真实场景积累和千亿元级别的资金投入,才能支持人形机器人走入更核心的岗位。

对于具身智能大模型的不完善问题,王兴兴认为,当前行业对数据问题的关注度过高,而实际上,大模型的架构和统一性才是制约发展的关键。他预计,未来2至3年内,端到端大模型或通用模型将取得较大突破,而具身智能大模型迎来自己的“ChatGPT时刻”还需5年左右。

工信部已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目标,为行业技术突破提供了明确的时间框架和方向指引。当前,谷歌、特斯拉等国际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正争相入局具身大模型领域,国内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企业也已推出相关产品,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