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众多消费者纷纷投身于这股绿色出行潮流中。新能源汽车以其卓越的性能、高度的智能化配置,展现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然而,作为新兴产物,新能源汽车的每一个细节都备受公众瞩目,相关信息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迅速传播,有时甚至形成了一些固有观念。
作为一名增程式电动车与纯电动车的双重车主,对于电动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表现,我有着自己的见解。事实上,电动车在高速上“跑不快”,并非因为车辆本身的速度极限受限,而是出于车主或系统主动实施的限速策略。
首先,从车主的角度来看,电动车与燃油车的一个显著差异在于,电动车没有变速箱。这意味着在高速行驶时,电动车需要依靠更高的电机转速来提升速度,而这将直接导致能耗的急剧增加。随着车速的提升,电动车所需克服的风阻也随之增大,这部分额外的能耗在高速行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许多车主在观察到平均能耗快速上升后,会不自觉地降低车速,以确保续航。
另一方面,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动车的高速表现。当前,许多电动车都配备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其中高速NOA功能的普及率极高。然而,不少车型对高速NOA的最高速度进行了限制,例如理想L系列车型的高速NOA极限速度就被设定为130km/h。在大多数情况下,车辆会根据道路限速值自动调整速度。因此,不少车主在高速公路上会选择开启高速NOA系统,让车辆以接近限速的速度稳定行驶,这样既轻松又安全。这样一来,电动车在高速上的速度表现自然就显得不如燃油车那般“奔放”。
实际上,电动车本身具备出色的加速性能和高速行驶能力。例如,理想L8等增程式电动车的极速可达180km/h左右,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在高速公路上的实际驾驶速度。而且,许多纯电动车的极速甚至超过了200km/h。因此,电动车在高速上“跑不快”的现象,更多是由于能耗考虑和智能驾驶系统的限速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车主主动采取的策略,旨在平衡续航与驾驶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