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当代消费文化的最新趋势时,“悦己”之后,“倍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关键词。这一趋势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一系列消费现象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泡泡玛特的风靡、即时零售的激战,以及小米YU7对汽车行业规则的重塑。
当我们提及“倍速”,首先映入脑海的可能是短视频平台上那些被加速的内容。用户越来越倾向于以二倍速甚至更快的速度观看视频,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然而,“倍速”的概念远不止于此,它的历史远比数字媒体时代要悠久。从留声机唱片机的机械调速,到磁带和CD时代的DSP技术与变速不变调算法,再到数字时代第三方播放器和在线内容平台的倍速功能,这一技术一直在不断演进。
2015年,国内的爱优腾三大视频平台相继上线了倍速功能,标志着在线内容的“倍速元年”到来。随后,这一趋势迅速席卷全球,奈飞等海外平台也纷纷跟进。短视频的兴起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内容表达的节奏,连短视频都开始支持二倍速、三倍速播放。AI技术的加入,更是让“倍速”迈上了新的台阶,长视频平台推出的“AI一键观看高能内容”功能,进一步缩短了观看时间。
内容平台的“倍速化”浪潮,正在悄然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日本作家稻田丰史在其新书《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中,深入剖析了这一趋势。他认为,倍速社会是新消费文化的一种表征,其内核在于供给过剩背景下共感至上的消费逻辑。这一观点揭示了当下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消费者追求共识,以降低决策难度和风险。
在消费领域,“倍速化”趋势同样显著。电商作为过去十余年间最具革新力的消费业态,其发展历程就是“倍速化”变迁的直观体现。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平均网速的加快、公路总里程的增长以及物流时效的缩短,共同为“倍速化”供给提供了基础保障。即时零售的兴起,更是将电商基建进一步“倍速化”,物流配送单位从“天”变为“小时”,满足了消费者即刻享受的需求。
在产品供给方面,“倍速化”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小米作为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其产品设计围绕更高级的审美、最大的需求公约数和力出一孔的策略,减少了交易摩擦成本,打造了众多爆款。美的等家电企业也在学习小米,精简产品线,推动OBM战略。零售商开市客和电商平台拼多多,同样通过精简SKU和减少消费决策成本,实现了倍速化供给。
销售模式方面,“倍速化”同样在悄然改变。泡泡玛特的盲盒式销售逻辑,减少了用户的选择成本,即刻享受带来的多巴胺远高于普通销售渠道。奶茶行业也在卷即时满足,茶颜悦色等茶饮品牌通过设置核销时间承诺,提升了消费体验。
尽管“倍速化”趋势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担心加速主义会侵蚀产品独特性,破坏社会生产关系。然而,历史证明,新技术的出现并不会毁灭世界,反而会推动社会经济更高效的发展。稻田丰史指出,每当社会出现新设备、新点子时,总有人反对,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演进最终都带动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面对“倍速化”趋势,企业的掌舵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而不是抗拒它。只有积极面对“倍速化”的既定事实,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