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炙烤下的新疆阿拉山口,戈壁滩如同一块巨大的烙铁,实时气温攀升至40摄氏度,地表温度更是突破了50摄氏度,偶尔袭来的7级大风,更添几分酷热与艰难。
驱车自乌鲁木齐向西,记者一行来到了这个被誉为西北“大风口”的地方。一下车,狂风携带着滚滚热浪,几乎让人窒息,脚步踉跄,站立都变得异常艰难。
在阿拉山口边防连巍峨的哨楼前,两名哨兵如磐石般屹立,不远处的国门上,五星红旗在狂风中猎猎作响,彰显着无尽的威严与庄重。
步入哨所指挥室,眼前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一块巨大的三维电子沙盘占据了主屏幕,防区的地形地貌一目了然;而侧方的大屏幕,则实时展示着多路高清画面。其中,一辆通关卡车刚刚驶入特定区域,车身瞬间被醒目的红色“电子围栏”锁定、标注,并开始追踪。
“这是我们哨所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阶段性成果。”排长袁兵自豪地介绍道,“过去,掌握防区态势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容易出现疏漏。如今,有了这些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防区的一举一动都尽在掌握之中。”
哨兵在哨楼前,身姿挺拔,警惕地执行着警戒任务,他们的身影在狂风中显得愈发坚毅。
阿拉山口,这个位于狭长谷地的边陲小镇,每年8级以上大风的天数超过160天,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三伏时节,这里的气温甚至超过了许多南方地区,给官兵们的执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然而,他们凭借着背包绳、护目镜等简陋的装备,在“与风共舞”中,赢得了“国门卫士”的美誉。
随着驻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阿拉山口已发展成为集公路、铁路、航空、原油管道于一体的“黄金口岸”,口岸日益繁忙,哨所官兵的执勤压力也随之增加。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该团经过多轮技术论证和实地测试,成功引入了“智慧周界”综合管控平台。
这一平台的引入,让“风口哨所”插上了“科技之翼”,官兵们的管边控边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今,他们既有巡逻分队的“线下踏访”,又有值班员的“线上巡查”,线上线下协同作战,效率倍增。
“我刚来哨所那会儿,巡逻全靠‘一杆枪、两条腿’,通信靠吼,观察靠瞅。”一级上士岳宇感慨道,“如今,有了这些高科技装备,风再大,路再远,我们都能看得清、联得上、控得牢。”
午后,记者跟随巡逻分队前往国门执勤点位。烈日暴晒下,黄沙漫天,护目镜被沙粒打得噼里啪啦作响。国门巍峨,满载货物的卡车川流不息,中欧班列呼啸而过,整个口岸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站在国门前,回望哨所,岳宇的思绪飘向了远方。他想起了哨所历经的三代变迁:从第一代铁皮哨亭在狂风中瑟瑟飘摇,到第二代砖混哨楼在风沙中顽强挺立,再到如今第三代现代化哨楼的巍峨矗立。这三代哨楼,见证了阿拉山口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官兵们守护国门的坚定信念。
尽管烈日当空,狂风依旧,但阿拉山口的哨所已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迈入了“数智化”管边控边的新时代。在这里,每一位官兵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边关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