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近期做出了一项令人瞠目的投资——斥资17亿美元,用于处理人粪、动物粪及污水等有机废弃物。这项看似离奇的交易,实则隐藏着微软对AI业务碳排放问题的深刻思考与创新解决之道。这一行动背后,是一个融合了高科技与环保理念的复杂商业模式。
随着微软在AI领域的持续深耕,其旗下的Copilot、必应AI搜索以及OpenAI的ChatGPT等服务,均需依托庞大的计算能力来支撑。以GPT-4为例,其单次训练耗电量高达五六千万度,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三千多辆汽车一年的排放总和。加之AI模型日常运行所产生的碳排放,其规模之大,甚至需要广袤的森林来中和。
面对AI业务带来的碳排放激增,微软早在2020年就立下“碳负排放”的雄心壮志。然而,现实却颇为尴尬,自AI业务蓬勃发展以来,微软的碳排放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上升了23.4%。为了扭转这一趋势,微软选择通过购买碳信用额度来弥补其排放的缺口。
微软携手Vaulted Deep这家生物科技公司,共同探索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生物泥浆”,并借助高压泵将其深埋于地下1500米的岩层之中,以此来阻止废弃物在地表分解时释放的温室气体。根据双方的协议,Vaulted Deep将协助微软处理高达490万吨的碳当量,整个项目预计耗资17亿美元。
微软的这一举措,并非仅仅出于环保的考量,还与美国的税收政策息息相关。依据45Q政策,那些致力于捕获并封存二氧化碳的企业,每吨可获得最高85美元的税收抵免。这一行动还将有助于提升微软的ESG评分,从而在资本市场上赢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
然而,微软的这一做法也招致了一些环保组织的质疑。这些组织认为,真正的减排应从源头抓起,而非通过购买外部项目来“抵消”排放。当前,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加入到“降碳竞赛”之中,承诺在2030年或204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微软的“买屎”之举,无疑折射出整个AI产业在碳减排道路上所面临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