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的一起消费者争议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预订了小米SU7 Ultra车型的准车主,在车辆尚未到店的情况下,突然接到小米方面的通知,要求他提前支付尾款。
据这位车主透露,在购车初期与小米工作人员的沟通中,对方明确表示可以在车辆到店前1天支付尾款。然而,在临近提车时,他却收到了提前支付全部尾款的通知,否则可能会影响提车进度。车主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在车辆未到店、未完成验车的情况下要求提前付款,是将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
车主指出,购车合同中并未约定需提前全款支付,且验车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提前付款意味着要承担车辆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这既不符合最初的约定,也缺乏合理的依据。他多次与小米方面进行电话沟通,但问题始终未得到实质性解决。期间,小米方面还一度撤回尾款支付通知,车辆状态显示“暂缓生产”,随后又突然告知车辆已到店并重新下发付款通知。
面对车主的质疑,小米方面解释称,政策调整是为了确认客户的提车意向,减少因车主在生产完成后不提车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然而,这一解释并未获得车主的认可。车主认为,这种风险本应由企业承担,不应通过强制提前付款的方式转移给消费者。他还指出,小米在收取定金后已经享受了收益,但又不想承担这种风险,收益与风险应该共存。
在事件持续发酵后,小米方面主动联系车主,表示愿意登门道歉。三名小米工作人员与车主进行了当面沟通,就付款流程争议表达了歉意。车主在沟通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诉求:要求小米公司正视此次事件暴露出的流程问题,对付款政策变更的合理性进行内部核查;希望将沟通内容如实反馈至公司高层,由管理层介入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同时要求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恢复原本约定的“验车后付款”流程。
有知情人士透露,小米要求提前支付尾款主要是为了防范订单取消风险,避免车辆生产后出现用户弃订导致的库存压力。然而,这一做法却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购车协议中“小米有权随时通知支付尾款,7日内未付则定金不退”的条款,被指单方面赋予了小米绝对主动权,却未对等约定交付时间与违约责任,实质上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排除了验车权等核心权利。
此次事件不仅让这位准车主深感失望,也引发了其他小米汽车准车主的担忧。不少准车主晒出与小米工作人员的沟通记录称,自己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不信任感。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和不满,小米方面表示将把车主的诉求反馈至公司总部,后续处理结果有待进一步公布。同时,也有专家建议,企业应修订协议,删除模糊条款,明确付款与车辆到店、验车的绑定关系;监管部门可出台行业示范合同,规范付款节点与权利义务;行业可探索第三方资金监管,平衡企业风险与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