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团队公布了一项创新技术,该技术能够在不使用物理接触的情况下,通过结合人工智能与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实现“无线窃听”。据该团队8月8日发布的博文透露,这项新技术能够在距离目标手机约三米的范围内,转录通话内容,准确率高达60%。
该技术的工作原理颇为巧妙。毫米波雷达传感器被用来远程探测手机在播放语音时产生的微小振动。这些振动,虽然肉眼难以察觉,但却能被雷达精准捕捉。随后,这些振动信号被输入到一个名为“Whisper”的开源语音识别模型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面对雷达信号质量不稳定、噪音干扰大的挑战,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名为“低秩适应”的方法。这种方法仅需微调模型1%的参数,就能使其高效识别雷达采集的数据,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此次研究的第一作者Suryoday Basak表示,这项技术能够将手机通话内容转化为文本,准确率高达60%,且能识别的词汇量达到一万个。与团队2022年的研究成果相比,这次的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尽管识别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通过人工校正和补充语境,仍然可以推断出通话中的关键词和部分内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技术目前仍处于学术研究阶段,尚未实现商品化。研究团队强调,他们公布这项技术的目的并非为了推广或应用,而是希望警示公众未来可能面临的远程窃听风险。他们呼吁用户在进行敏感通话时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隐私。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无疑为公众敲响了警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个人隐私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公众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