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回暖,沉寂已久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终于迎来了反弹契机。根据Wind资讯的最新数据,截至8月7日,市场上的4598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有4347只年内实现了净值增长,占比高达94.54%。其中,表现尤为亮眼的是127只年内净值增长率超过50%的产品,更有6只产品的净值增长率突破了100%大关。
这一波收益上涨的浪潮,直接推动了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的扩张。据统计,仅在截至4月24日的时间段内,年内新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数量就达到了275只,发行规模接近1500亿元。
然而,与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火热相比,ETF基金市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随着市场转暖,股票型ETF近期遭遇了显著的赎回压力。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股票型ETF在近一个月内净流出资金高达628亿元,最新规模已经降至9995.31亿份,这是自去年10月以来首次跌破万亿份大关。在这一波赎回潮中,宽基类产品成为了“重灾区”,尤其是中证A500指数相关的产品,赎回情况尤为剧烈。
在华泰柏瑞基金这家ETF市场的“大厂”中,这种赎回潮的影响尤为显著。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华泰柏瑞沪深300 ETF的规模达到了3747.02亿元,占华泰柏瑞ETF总规模的比重高达75%。这一大单品使得华泰柏瑞基金的ETF总规模在全市场排名中位列第三。然而,面对当前的赎回潮,华泰柏瑞的前路无疑充满了挑战。
成立于2004年的华泰柏瑞,其前身是由华泰证券和美国国际集团(AIG)联合成立的友邦华泰基金。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AIG将资管业务出售,友邦华泰也因此更名为华泰柏瑞。与众多老牌和“银行系”公募机构相比,华泰柏瑞在成立初期既无先发优势,也缺乏渠道资源的扶持,发展之路可谓艰难。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泰柏瑞敏锐地捕捉到了ETF市场的机遇,并确立了以“做一流的ETF管理者”为目标的差异化竞争战略。2012年,首批沪深300ETF获批发行,华泰柏瑞与嘉实基金共同拔得头筹。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首募329.69亿份的战绩横空出世,这一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此后,华泰柏瑞的指数型基金业务便步入了快车道,沪深300ETF的规模更是一路攀升,至2024年10月一度超过4000亿元。
然而,随着ETF市场的竞争加剧,以及同质化问题的日益突出,“降费”成为了ETF产品的一大主旋律。去年11月,包括华泰柏瑞基金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宣布对旗下的多只ETF调降费率。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年管理费率降至0.15%,年托管费率降至0.05%。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但也对华泰柏瑞的盈利能力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市场行情的回暖,股票型ETF遭遇了显著的赎回压力。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作为公司的旗舰产品,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从规模变动来看,该基金的规模在过去几个季度中一直在3500亿元至4000亿元之间徘徊,不再像之前那样快速增长。而由于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在公司ETF总规模中的占比过大,近年来华泰柏瑞的整体规模增长也陷入了停滞。
ETF领域的竞争正在全面升级。过去,公募机构在ETF领域的竞争主要以单只产品的形式展开,产品的先发和后发成为了关键胜负手。然而,随着各大公募机构纷纷涌入ETF市场,产品发行先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如今,公募机构在ETF领域的竞争已经从产品走向了平台化,需要比拼的是整体实力。
对于华泰柏瑞来说,虽然被誉为ETF“大厂”,但在比拼整体实力的竞争格局下,其优势将越来越不明显。一方面,华泰柏瑞在ETF上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沪深300ETF上,其他产品的优势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从整体实力来看,相比于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全能型选手,华泰柏瑞在主动权益类基金等领域的实力相对较弱。这些因素都使得华泰柏瑞在未来的竞争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华泰柏瑞需要寻求新的突破点。一方面,公司需要继续加强在ETF领域的优势,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也需要积极拓展其他业务领域,提升整体实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中,华泰柏瑞能否成功应对挑战,实现新的突破,值得业界和投资者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