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大学的科研实验室中,一项关于锂离子电池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悄然进行。近日,由天津大学材料学院胡文彬教授带领的团队,携手合作伙伴,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制出能量密度远超当前主流水平的软包电芯与模组电池。
这项创新成果的核心在于团队首创的高能金属锂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这一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电解液设计的局限,实现了能量密度与电池综合性能的双重飞跃。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标志着中国在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着电动交通、消费电子等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高能量密度、长续航电池的需求愈发迫切。锂金属电池因其远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解决当前电池性能瓶颈的关键技术。然而,锂金属电池的电解液设计一直难以兼顾能量输出与循环寿命的提升。
胡文彬教授领导的团队通过技术创新,不仅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Battery600”的性能目标,还成功打造了可扩展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组“Pack480”。这一成果为未来锂金属电池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特性。
高能锂金属电池的技术突破,预示着储能系统能量密度与续航能力的显著提升。这一技术在电动交通、低空经济、航天装备及高端储能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贵金属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正积极推进相关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验证。
据了解,团队已掌握高能锂金属电池从材料到电解液、电极乃至电池的全链条核心技术,所有原材料和关键技术均自主可控。团队已建设高能锂金属电池中试生产线,并成功应用于三款中国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预计在今年下半年,该技术将全面投产运行,开启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