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聚光灯下,孙正义,这位曾以阿里巴巴投资一战成名的日本商界巨擘,近年来似乎步入了自我反思的深谷。2023年6月的一场股东大会上,这位66岁的投资大佬罕见地流露出脆弱,谈及过往投资的失败与巨额亏损,言语间透露出一丝迷茫与羞愧,甚至开始思考自己作为商人的剩余时光。
然而,仅仅两年之后,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2025年8月,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原本属于富士康的电动车工厂,被一家名为“Crescent Dune LLC”的神秘买家以3.75亿美元的价格收入囊中。这家神秘公司的背后,正是孙正义。他此番出手,并非为了收拾残局,而是为了开启一场更加大胆的豪赌——将这座工厂改造为AI服务器的生产基地,作为他与OpenAI、甲骨文联手推进的“星际之门”计划的关键一环。
孙正义的未来愿景,是一个由代码、芯片和无限算力构建的“人工超级智能”(ASI)世界。他坚信,到2035年,ASI将诞生,其智慧将是人类的万倍。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软银必须成为新时代的“头号平台商”。孙正义不仅频繁提及自己17岁时对芯片未来的预见,还精心绘制了一幅宏大的蓝图,其中,“星际之门”计划是基石,旨在美国建立覆盖全国的数据中心网络,支撑起整个AI文明的基础设施。
2025年初,当特朗普宣布“星际之门”计划时,孙正义站在了他的身旁,承诺软银将投入巨资,并创造数万就业岗位。收购富士康的洛兹敦工厂,标志着这一宏大计划首次真正落地。在孙正义看来,“星际之门”不再只是PPT上的构想,而是即将成为现实。
然而,这一计划的核心——Arm,却是孙正义心中难以绕过的坎。2016年,软银斥资320亿美元收购了这家英国芯片设计公司,如今Arm几乎垄断了全球手机芯片设计市场。但孙正义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希望Arm能够冲出手机领域,进军数据中心,与AI芯片领域的霸主英伟达一较高下。
为了构建能够挑战“英伟达+CUDA”体系的硬件生态,孙正义不断为Arm寻找盟友,包括斥资65亿美元收购美国芯片设计公司Ampere,以及目光投向英国的AI芯片独角兽Graphcore。同时,软银与OpenAI深度捆绑,承诺提供高达400亿美元的投资,以换取优先使用其最先进AI模型的权利。
然而,每当孙正义谈及芯片帝国的憧憬时,一个“鬼魂”总在他身后徘徊——英伟达。2019年,软银清仓了持有的英伟达4.9%股份,却未曾料到AI浪潮会如此迅猛,英伟达的股价飙升,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科技界的核心。软银错过的,是一个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机会,这成为孙正义心中难以释怀的痛。
孙正义的成功,曾源于他坚持数十年的“时光机理论”——在美国等发达市场看到成熟的商业模式,再复制到日本、中国等市场。但这一方法论在互联网的草莽时代创造的奇迹,却在WeWork等投资中失灵。WeWork的IPO惨败,让软银近190亿美元投资几乎血本无归,孙正义亲手催熟的“疯子”式创业者,最终引爆了自己。
在“星际之门”计划中,孙正义并非孤军奋战,他身边围绕着科技界最顶尖的人物,既是盟友,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其中,OpenAI的CEO萨姆·奥尔特曼是他的重要盟友,但裂痕已悄然出现。据《华尔街日报》披露,“星际之门”计划在推进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软银和OpenAI在数据中心选址等问题上存在分歧,而OpenAI甚至私下与甲骨文签署了高达每年30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协议。
面对盟友的“背叛”和外部的质疑,孙正义不得不加快步伐。他看中了富士康在洛兹敦的工厂地块,以适配“星际之门”计划的需求。在过去几年,富士康在该地块的合作车企接连折戟,而孙正义开出的条件相对厚道,允许富士康继续以承租或承运营方式在园区生产。
如今,67岁的孙正义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航程,全部押在了ASI这个终极梦想上。他试图用一个由盟友组成的“超级网阀”来建构一个有序的世界,但现实却充满了利益的博弈、现实的掣肘和毫不留情的外部质疑。尽管如此,孙正义依然坚定前行,驾驶着软银这艘巨轮,全速驶向AI时代的未知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