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秋,深圳北科大厦内,一场关于开源技术的交流悄然进行。几位外国访客,其中包括GitHub的前两任首席执行官Nat Friedman与Thomas Dohmke,正专注地观看Gitee的实操演示,并不时与中国工程师深入讨论功能细节。这一幕,发生在开源中国深圳办公室的友好访问中。
时过境迁,两位曾经的访客已离开GitHub,而开源中国依旧屹立,且已踏上AI的新征程。
回忆起2018年的那次会面,开源中国首席运营官(现任CEO)徐勇记忆犹新。在中国开源年会COSCon'18的活动现场,他首次见到了Nat Friedman,这位GitHub的新掌门人以随和的程序员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天,在关于中国开源生态的闭门会上,两人相谈甚欢。当Nat Friedman得知开源中国也有一款类似GitHub的平台时,当即表示希望访问开源中国办公室,深入了解Gitee。
随后的一天,Nat Friedman与Thomas Dohmke一同来到开源中国。徐勇亲自向他们展示了Gitee的功能。尽管Nat Friedman因身高原因在观看屏幕时稍显不便,但他对Gitee的兴趣显而易见,尤其对中国开发者市场的需求和创新功能表示了高度关注。
彼时,GitHub被微软收购的消息正轰动全球。作为开源领域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收购引发了广泛讨论。而Nat Friedman上任后的首个重要行程,竟是来到中国,亲自考察Gitee,这无疑显示了GitHub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访问结束时,GitHub的CTO(后来的第二任CEO)Thomas Dohmke向徐勇提出了一个直接的问题:“如果我们提出收购,开源中国是否愿意出售?”徐勇虽然内心坚定,但出于礼貌并未直接拒绝。不久后,微软全球CEO Satya Nadella访华时,也特地安排了与开源中国董事长马越的会面,再次提及收购事宜。然而,开源中国始终坚持独立发展的道路。
“虽然当时开源中国也面临业务转型的挑战,在资本市场寻求支持,但我们深知,将本土唯一的代码托管平台拱手让人,将对中国未来的开源生态造成巨大影响。”徐勇后来回忆道,“Gitee必须走自己的路,一条符合中国开发者需求的特色之路。”
Gitee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其定位:致敬GitHub,但绝不盲目模仿。它始终聚焦于“开发者为本”,致力于满足中国开发者的实际需求。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2025年。GitHub宣布了其CEO Thomas Dohmke的辞职,并表示GitHub将并入微软的CoreAI部门,微软不再为其寻找新CEO。这一消息再次震动了全球开发者社区。
在微软收购GitHub后,双方以开放的方式共同推动了开源生态的发展。微软开源了WSL,打破了Windows与Linux之间的生态壁垒;GitHub则通过收购NPM等工具厂商,增强了Actions能力,并免费提供了私有仓库。GitHub上的公开数据也成为开发者挖掘趋势、创造新方案的宝贵资源。
然而,在AI编程时代,尽管GitHub推出了Copilot这一颠覆性的产品,但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随着生成式AI的崛起,微软与OpenAI合作的GitHub Copilot引领了AI编程时代。然而,一年多来,微软意识到GitHub在AI编程浪潮下并未占据领先地位,Copilot更多地是在为其他平台服务。
与此同时,Gitee在中国市场上稳健前行。它没有大厂的资金支持,却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筑牢了中国开源创新的基础设施。Gitee深入了解中国开发者的协作习惯,已进化为一站式软件工程平台,支撑起数百万开发者和数十万家企业的高效协作。
面对AI浪潮的席卷,开源中国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开启了AI新程。它推出了面向开发者、终端用户与产业场景的AI应用共创平台——模力方舟。模力方舟以全栈技术能力降低AI应用门槛,构建技术基座、服务体系和开放生态三大核心体系,旨在推动A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创新。
模力方舟建立在OSChina与Gitee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开源生态的重要一环。过去十二年里,Gitee以学习为起点,在开源路上步步扎实;未来,它将以模力方舟为支点,在AI工程的新赛道上持续创新。从软件工程平台到AI工程平台,Gitee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开发者服务”的初心。
在开源与AI交织的新时代,Gitee将继续扎根本土、拥抱世界。它以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之路,为全球开发者贡献着属于中国的开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