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硅谷,一场关乎人工智能未来的无声战役正在激烈上演,其焦点并非代码或芯片,而是全球屈指可数的、能够塑造未来AI基石的顶尖人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中,meta及其CEO马克·扎克伯格成为了最为激进的参与者。
24岁的AI研究员马特·戴特克的经历,生动诠释了这场战役的白热化程度。据《纽约时报》报道,当戴特克拒绝了meta最初1.25亿美元的邀约后,扎克伯格亲自介入,随后的会谈中,meta将报价翻倍至四年2.5亿美元,首年就可能支付1亿美元。面对如此天价合约,戴特克最终选择加入。
戴特克的案例并非孤例,而是meta大规模、高成本人才战略的一个缩影。meta的目标明确:通过提供天文数字的薪酬和创始人级别的关注,系统性地从OpenAI、谷歌DeepMind等竞争对手处挖角核心研究人才。
曾几何时,meta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中稍显落后,元宇宙的巨大投入未能获得预期回报,Llama模型也被认为不及GPT系列。如今,这家社交媒体巨头正试图通过这场前所未有的人才收购战,直接获取通往“超级智能”未来的门票。
meta的人才战略并非盲目“撒钱”,而是一场由高层亲自操刀、精准定位的系统化行动。扎克伯格不仅亲自研究技术论文,还在名为“招聘派对”的高管群聊中,与团队深入讨论数百名候选人,制定个性化接触策略,甚至邀请顶尖候选人至家中面谈,展现出创始人级别的重视。
meta内部流传着一份被称为“清单”的机密文件,锁定的目标是一群极其精英的年轻人,他们通常拥有顶尖学府的博士学位,在世界级实验室拥有核心工作经验,对基础数学有深刻理解。meta的招聘团队通过追踪学术出版物和AI突破,确保清单上的每个人都是行业内的“稀缺资源”。
领导这场战役的核心人物包括28岁的亚历山大·王,meta向其创办的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投资了143亿美元,并任命他领导新成立的“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与他并肩作战的还有前GitHub CEO纳特·弗里德曼和AI企业家丹尼尔·格罗斯,这一由创始人级别人物组成的领导层,预示着meta正试图复制一种更敏捷、更具创业精神的运作模式。
meta开出的薪酬包通常包括高额基本工资、巨额签约奖金和长期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总额通常在1亿至3亿美元之间,部分案例甚至首年薪酬就超过1亿美元。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扎克伯格至少在两个案例中开出了超过10亿美元的多年期薪酬包。
截至2025年中,meta已成功从OpenAI挖走至少18名研究员,包括对其推理模型有重要贡献的关键人物,同时,谷歌DeepMind的人才也在流失,苹果公司的前基础模型主管也被meta以超过2亿美元的薪酬包招致麾下。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的新晋成员中,40%来自OpenAI,20%来自DeepMind,清晰展现了这场人才定向“抽血”的规模与目标。
meta的策略不仅仅是收购个体,更深层的逻辑在于通过收购成建制的团队和关键领导者来“购买时间”和“降低风险”。这一做法绕过了从零开始组建团队的漫长和不确定性,直接移植了已被市场验证的成功要素,反映出meta追赶领先者的紧迫感。
meta之所以愿意付出高昂代价,背后是公司战略重心的转移和强大的财务实力。扎克伯格将meta的未来押注在构建“个人超级智能”的宏大目标上,他设想的未来是,AI成为赋能每个人的个性化助理。2025年第二季度,meta单季营收高达47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达到183亿美元,为这场人才战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除了人才薪酬,meta还将巨额资金投向硬件基础设施,2025年的资本支出提升至660亿至720亿美元,用于建设支撑未来AI研究所需的数据中心和采购英伟达GPU。meta指出,新的AI驱动的广告推荐模型已提升广告转化率,同时,更精准的内容推荐系统增加了用户停留时间,这些成果缓解了投资者的担忧。
meta的人才闪电战在硅谷引发剧烈连锁反应,被挖角最严重的OpenAI对此作出强硬回应。OpenAI首席研究官在内部备忘录中表示,有员工跳槽至meta让他感到“好像有人闯进了我们的家,偷走了什么东西”。CEO萨姆·奥特曼在社交平台亦强硬回应:“放马过来”。然而,OpenAI领导层正被迫“重新校准薪酬”,探索“创造性的方式”来认可和奖励顶尖人才。
meta发起的人才战争,影响远超出巨头总部大楼,正对整个AI行业的生态、文化和经济基础产生深远影响。最直接的后果是AI顶尖人才薪酬的恶性通胀,meta开出的天价薪酬为这个精英圈子设定了全新的价格基准,推高了用人成本,对AI初创公司构成严重打击。对于投资者而言,meta的豪赌也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
meta点燃并不断升级的AI人才战争,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点的到来。它宣告了AI发展早期那个相对纯粹、以学术探索和开放合作为主旋律的时代的终结,开启了由资本主导、竞争残酷、高度商业化的新纪元。扎克伯格的策略,本质上是对硅谷传统创新模式的一次颠覆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