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汽车行业迎来了一场关于账期改革的关注焦点。今年6月,17家主流车企携手签订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明确提出了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承诺。随着首个60天履约节点的到来,这一承诺的实际执行情况成为了业界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这17家车企的履约状况,第一财经记者近期对全国范围内的十余家供应商进行了详尽调研。这些供应商涵盖了大型与中小型企业,并来自不同的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因此其反馈情况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整个汽车供应商的回款现状。
调研结果显示,这场自上而下的汽车产业链账期改革已初露成效。部分供应商已经按时收到了车企60天账期的回款,并且有多家供应商表示车企方面对于账期问题给予了积极回应。然而,从具体落地情况来看,大多数中小供应商反映这一承诺尚未真正落实,账期改革的道路依然漫长。
具体而言,一些大型供应商已经感受到了账期的明显改善。例如,有理想汽车的供应商表示,他们最新的回款账期已经调整为验收开票后的60天。工信部发布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一汽、广汽和赛力斯在账期改革中表现突出,采取了包括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现金结算比例以及创新结算模式等一系列措施。
然而,对于更多的中小供应商而言,60天回款的承诺仍然难以兑现。多家供应商反映,尽管部分车企已经表态会缩短账期,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有的车企提出只有新签合同才履行60天账期承诺,有的则仍处于协议签署阶段,尚未正式落地。因此,这些中小供应商仍然面临着账期过长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账期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猫腻”。一些供应商指出,虽然表面上看账期有所缩短,但结算方式却发生了变化,原本应以现金结算的账款变成了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还有供应商反映,车企在采购合同中通过调整开票和挂账时间等方式,实际上延长了账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信部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上开通了专门的问题反映窗口,受理中小企业关于重点车企账期承诺履行不力等问题的投诉。然而,这一举措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多家中小供应商表示,由于担心被车企报复或影响未来合作,他们不敢轻易在线投诉。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这场账期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在业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工信部将继续指导行业机构研究制定汽车行业结算支付规范,推行合同范本,进一步规范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货款支付流程。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的发展生态,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