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增程式汽车技术再次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智己汽车推出的增程式车型配备了“移动充电桩”功能,这一创新举措被视为增程式阵营试图打破技术局限、摆脱“过渡方案”标签的激进探索。与此同时,理想汽车通过其i8车型展现出向纯电领域靠拢的趋势,引发了业界对增程式技术未来走向的猜测。更令人瞩目的是,增程式车型近期市场表现略显疲软,销量的波动为此技术路线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回顾过去两年,增程式技术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这项技术曾被视为合资车企的权宜之计,如今却成为众多品牌寻求市场突破的利器。连那些曾经的质疑者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反映出车企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寻求差异化的迫切需求。然而,关于增程式技术究竟是技术迭代的过渡形态,还是能够长期发展的独立路线,争议从未停止。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增程式技术迅速崛起,吸引了众多车企的竞相布局。理想汽车作为增程式领域的先行者,凭借L系列车型的成功,占据了家庭用车市场的显著份额。理想L系列通过提供静谧的纯电驾驶体验和无忧的长途续航能力,精准匹配了家庭用户的出行需求,成为市场上的热门选择。
比亚迪也不甘落后,在增程式技术上进行了重要布局。其DM-i系列车型虽然在技术上更接近插电式混合动力,但在多数工况下以纯电驱动为主,提供了较长的纯电续航里程,并支持快充技术,有效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比亚迪的这一策略,使其在增程式市场上也颇具竞争力。
蔚来、广汽丰田、上汽大众等传统车企也开始涉足增程式领域。蔚来计划于2026年推出基于NT3.0平台的增程式车型,主攻欧洲市场;广汽丰田即将推出的汉兰达增程版,试图凭借可靠性和低油耗复制燃油版的市场成功;上汽大众则展示了MEB平台的增程化改造方案,计划于2025年量产入市。这些车企的加入,无疑将使增程式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行业的竞争加剧,增程式技术正经历从“大油箱小电池”向“大电池小油箱”的转变。早期增程式车型因续航优势而搭载大容量油箱,但电池容量较小,被批评为“本质仍是燃油车”。如今,这一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新款增程式车型普遍采用大容量电池,纯电续航里程大幅提升,油箱容积则相应减小,技术重心明显向纯电端倾斜。
智己汽车提出的“超级增程”概念尤为引人注目。其首款增程式车型搭载超大电池组,纯电续航里程达210公里,配合小油箱,综合续航里程突破1200公里。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移动充电舱”技术,通过可拆卸储能单元,额外提供应急续航里程,相当于为车辆装备了便携式充电桩。这一创新设计直击增程式车型纯电续航焦虑的痛点,用户日常通勤可完全依赖电池,长途出行时增程器仅作为应急补充。
尽管车企争相布局、技术不断进步,但增程式汽车的市场表现却呈现出波动。虽然2024年增程式汽车销量大幅增长,但进入2025年后,市场份额和销量增速均出现下滑。部分车企如零跑、智己等,尽管早期凭借增程式车型实现了销量增长,但后期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和销量波动等挑战。
业内专家指出,增程式技术的持续进步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品竞争力,进而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尽管增程式技术在能源效率和环保属性上存在短板,但通过提升纯电续航能力和智能化升级,可以优化能耗、增强产品体验,从而拓展市场空间。未来,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增程式技术有望成为一种兼顾当下与未来的弹性选择。
然而,增程式技术的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销量的波动和“过渡技术”的标签为其前景增添了疑云;另一方面,补能基建的完善度和电池技术的进步速度也将对增程式车型的市场前景产生重要影响。业内普遍认为,增程式车型的市场黄金期可能持续数年,尤其在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三四线城市和价格亲民的细分市场,增程式技术仍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