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主理人泛滥:从潮流象征到大众嘲讽的演变

   时间:2025-08-22 16:45:48 来源:IC实验室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一个原本局限于潮流文化的词汇“主理人”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与嘲讽。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其姿态的高傲与门槛的低下形成了鲜明对比。

走在街头巷尾,不难发现,“主理人”这一头衔几乎无处不在。酒吧、健身房、咖啡馆,甚至是烤串店、火锅店,店主们纷纷自封为主理人,仿佛一夜之间,万物皆可主理。这些店铺往往面积不大,装修风格趋同,工业风或混凝土质感成为主流,藤条筐、中古椅等家具成了标配,茶几上总少不了香薰蜡烛,产品标签也一定要手写,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更为有趣的是,这些主理人对待顾客的态度往往显得颇为冷淡,爱买不买,甚至在店门口挂出“我们只招待朋友,不服务上帝”的招牌,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态度,或许正是他们试图打造的圈层文化的一部分。

那么,“主理人”这个词究竟从何而来呢?其实,它源于日本潮流文化中对“ディレクター”(director)的翻译。在英文中,director一词含义广泛,从早期的向导、引导者,到现代公司制度中的董事,再到戏剧、电影的导演,都可以用这个词来指代。而在中文中,我们习惯采用已有的词汇赋予新意义或创造新词,因此“董事”、“导演”等词应运而生。日本则采用了音译的方式,保留了director的宽泛性。在90年代,随着里原宿街头潮流文化的兴起,藤原浩、NIGO等潮牌创始人开始自称为品牌的ディレクター,而香港潮流杂志的编辑们则将其翻译为“主理人”,这一词汇便逐渐流传开来。

原本,“主理人”这一头衔主要局限于潮流杂志、潮牌、时尚和街头文化领域,主要由娱乐圈人士使用。然而,近年来,这一词汇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渗透到了社会职业的各个角落。从室内装修到咖啡店,从手工艺术到自媒体,几乎每个人都能自封为主理人。这种泛滥的使用方式,无疑降低了这一头衔的含金量,也引发了大众的反感。

如今,“主理人”在互联网上被群嘲,主要是因为其姿态过高而门槛过低。原本,主理人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其审美和品味的延伸,但现在却变成了一种营销话术。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审美,一些主理人采用不理人、会员制等方式对客户进行圈层划分,试图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告诉客户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的。然而,这个头衔并不需要任何认证、专业背景或行业经验,只需要自称即可。这种做法无疑给人一种店面很基础、头衔却不基础的感觉。

面对这种伪精英主义,消费者们并没有买账。他们深知资本构造的新词背后往往隐藏着溢价,因此用戏谑的方式对这些主理人进行对抗。事实上,无论是泡咖啡的、卖衣服的、做烧烤的,都没有什么丢人的。只要能靠劳动养活自己,无论是叫主理人、个体户、店老板还是摊主,都是光荣的。

商业世界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此。各种新奇词汇和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打动消费者的,还是那些真诚、实在的产品和服务。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真正能够赢得市场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贴近消费者需求、提供优质体验的品牌和产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