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韩国ETNews报道,苹果公司计划对其产品发布策略进行重大调整。消息人士透露,苹果将暂停发布2026年的“iPhone 18”基础款,这一变动与苹果不断扩展的产品线紧密相关。
今年,苹果已经用Air/Slim型号取代了传统的Plus型号,而明年,折叠屏iPhone的加入将进一步丰富其产品线。在此之前,尽管国内手机厂商几乎都将折叠屏作为标配,但苹果一直按兵不动。此次调整预示着苹果发布策略的新变化:未来,苹果计划上半年推出入门级机型,下半年发布高端旗舰。具体来说,明年上半年将先行推出iPhone 17e,下半年则集中发布四款高端机型,包括iPhone 18 Air、Pro、Pro Max以及备受瞩目的折叠屏机型。而原定于明年发布的iPhone 18基础款,将与后续的iPhone 18e一同推迟至2027年上半年发布。按照这一规划,苹果将形成总计6款机型的产品布局。
自库克担任苹果CEO以来,关于苹果产品创新力的讨论从未停止。不少网友认为,与乔布斯时代那些颠覆性的产品突破相比,如今的苹果在iPhone、iPad等核心产品线的迭代上,更多展现出渐进式升级的特点。屏幕尺寸的微调、芯片性能的边际提升、摄像头参数的小幅优化,似乎很难再现当年iPhone重新定义智能手机、iPad开辟平板电脑新赛道的辉煌。
苹果公司的市值近期也出现显著波动。尽管目前仍位列全球市值第三,但与前些年的辉煌相比,苹果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掉队。据数据显示,苹果曾以3.337万亿美元市值位居全球市值榜首,但如今已被微软超越,并与榜首的英伟达拉开逾1万亿美元的差距。这一变化引发了业内对于苹果未来走向的广泛讨论。
在资本市场,苹果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13F报告来看,二季度机构们对苹果的态度颇为复杂。“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在二季度大幅减持苹果股票,减持幅度达6.67%。这并非巴菲特首次减持苹果,此前几个季度已呈现逐步减仓态势。美国最大养老基金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也在今年一季度减持了苹果股票。投行巨头高盛更是早在3月就将苹果从“最佳买入名单”中除名,原因是苹果股票表现欠佳,市场担忧其主要产品需求疲软。
在中国市场,iPhone正经历一场“缓慢失血”的大考。曾经在门店外排起长龙的景象越来越罕见,取而代之的是电商平台上不间断的价格跳水。在华为、小米、vivo和OPPO的激烈竞争下,苹果的市场份额已经萎缩至13.7%,彻底陷入增长困境。中国高端消费者的选择正在悄然改变,安卓阵营的猛烈攻势让iPhone的吸引力不再独一无二。
更令人担忧的是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处境。苹果早在AI大模型兴起之初便启动了自研大模型项目,但进展并不顺利。由于高管层的分歧与战略摇摆,苹果的AI之路起步就充满了犹豫。尽管苹果在今年的WWDC上发布了“Apple Intelligence”战略,强调以设备端AI实现差异化,但其上线时间严重延误,用户体验也远未达预期。用户普遍反映Apple Intelligence存在响应迟缓、识别错误、功能不稳定等问题。
苹果还面临着严峻的数据合规挑战,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数据境内存储和严格的内容审查要求与苹果的设备端处理和数据隐私架构产生冲突。开发“中国特供版AI”不仅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昂,还可能导致全球生态功能不统一。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苹果在AI领域的发展。
近期,苹果人工智能团队还遭遇了大规模的核心人员流失。自6月底以来,多名顶尖AI人才被meta等竞争对手挖走。这进一步动摇了苹果在AI领域的竞争力。业内普遍认为,AI是未来十年科技竞争的核心战场。如果苹果不能尽快弥补其在AI领域的明显短板,长期以来依托硬件建立的生态优势将可能被逐步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