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上,观众常常能见证文物复苏、照片跃动,甚至听到虚拟角色的吹拉弹唱与翩翩起舞。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场景背后,隐藏着一个新兴的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师。
提到这个职业,不得不先了解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这一概念。简单来说,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量数据的学习,自动生成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内容。这一技术的出现,为数字内容的创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JadeWu(吴瑕),作为前沿高品质数字内容的创作者,分享了她的团队如何利用深层式多模态AI技术和虚幻引擎,为数字内容创造解决方案。在一次采访中,她展示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用自己十年前的照片生成的虚拟数字形象。目前,她和团队正忙于制作一场七夕AI专题晚会,面临两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创作一首开场MV,由艺人AI来演唱。难点在于如何将艺人与AI完美融合,呈现出栩栩如生的表演。另一个挑战则是通过AI制作一个贯穿晚会十几个节目的故事。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需要由他们写提示词,再由AI来实现。吴瑕提到,光是人物哭泣的表情,他们就调整了不下十次,直到提示词足够精准,AI呈现的结果才更加符合预期。
吴瑕感慨,以往通过键盘输入的形式呈现一台在线晚会,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传统3D动画制作30秒的内容,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从生成、配乐到剪辑成片。但在AI领域,同样的工作量最多只需两天就能完成。她认为,AI为这个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增量市场和庞大的存量市场,无论是新时代的创作者还是传统领域的从业者,都能通过AI实现更大的可能性。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进入动画制作领域,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吴瑕回忆,她第一次接触AI绘图工具是在2023年,第二年就参与了AI电影短片的创作。在AI工具的辅助下,过去需要一个电影团队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他们三个人就能搞定。
吴瑕和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业务扩展到电影短片、游戏宣传、晚会节目等多个领域。其中,“博物馆奇妙夜”晚会节目尤为引人注目,通过文物活化形式,让观众与文物互动,体验新奇的感觉。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催生了各式各样的AI特效,让创作更加天马行空。城市地标上长出了绿草和鲜花,兵马俑弹起了吉他,唐三彩载乐骆驼俑奏起了交响乐,商代的凤鸟展翅欲飞。吴瑕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师被列为新职业,让她非常开心,也希望能鼓励更多年轻人带着创意加入这个领域。
对于AI技术的应用,在校大学生吴彦哲有着清晰的理解。他认为,AI已经开始在歌曲预生成等领域逐渐应用,再由专业人员进行精修,是一个非常适合年轻人加入的行业。不少年轻人也表示,AI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势必会让很多工作更加便捷。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人工智能生成已经覆盖影视预演、广告短片等300多个细分场景。作为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引擎,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师将在文化出海、城市IP打造、沉浸式教育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游戏设计系课程讲师熊攀峰认为,AIGC未来能够覆盖的行业相当多,包括数据分析、动画、游戏、影视等。
据《中国AIGC应用全景报告》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AI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级别。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实现即时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