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第二季度,小米集团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营收达到了1160亿元,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也跃升至108亿元,这两项数据均刷新了公司的历史记录。尤为这是小米连续第三个季度营收突破千亿大关,而净利润同比增长75.4%,远超市场预期。
小米在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成为了其高端化战略的重要支撑。该季度,小米投入了78亿元用于研发,同比增长41.2%,占总收入的比例攀升至6.7%。其中,超过2500人的芯片研发团队——玄戒团队,成为了小米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他们研发的3nm制程玄戒O1芯片已经实现量产,并被首次应用在小米15S Pro旗舰手机和SU7 Ultra汽车上。这款芯片的性能可以与高通骁龙8 Gen4相媲美,同时使得核心零部件的采购成本降低了18%。小米的澎湃OS 2.0操作系统也迎来了重大更新,将“人车家”生态中的287款设备互联延迟降低至8毫秒。
技术的持续投入开始反哺小米的产品线,尤其是在高端市场。尽管全球手机平均售价(ASP)同比下滑11.3%,但小米凭借自研芯片和影像算法,在中国大陆4000-6000元价位段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分别达到了24.7%和15.4%,超越了苹果,成为了国产高端手机市场的领头羊。在欧洲市场,小米的市场份额也首次超越了苹果,达到了23.4%,在东南亚市场则重新夺回了市占率第一的位置。
汽车业务成为了小米的一大亮点。SU7 Ultra以52.99万元的定价,成功夺得50万以上纯电动车市场的销量冠军,推动了汽车业务的毛利率飙升至26.4%,这一数字不仅远超特斯拉的12.5%,甚至超过了小米自身手机业务毛利率的两倍。小米通过自研V8s电机和平台化供应链整合,实现了高效的成本控制。在单季交付8.13万辆汽车的情况下,经营亏损已经被收窄至3亿元的临界点,远超行业平均需要年销30万辆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的规律。
研发投入的回报不仅体现在产品和市场的表现上,更在于小米对整个产业链话语权的重构。小米采用了“自研+集成”的双轨制策略,玄戒O1芯片构建了其技术护城河,而由前高通高管领导的芯片平台部则撬动了供应链资源,使得小米在采购谈判中获得了更多的议价权。这种“技术杠杆”使得小米在成本与性能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为其高端化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小米的高端化战略正在经历从“参数领先”到“定价权掌控”的质变。汽车业务的毛利率高达26.4%,直接对标了BBA等豪华品牌的定价区间。手机业务也在高端市场取得了显著突破,小米15 Ultra在DXOMARK影像评分中连续三个季度登顶,吸引了大量高端用户。技术的投入不仅撕掉了小米“性价比”的标签,更让其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品牌认知度和用户忠诚度。
小米的技术复用策略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玄戒O1芯片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智能手表和汽车智能座舱等多个终端设备上,通过多设备复用降低了单颗芯片的研发成本。同时,澎湃OS系统将多个设备的算力、数据和交互协议深度耦合,使得单一技术创新能够触达全场景用户。这种技术复用策略不仅提高了研发效率,还增强了用户体验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用户资产的生态转化成为了小米溢价闭环的核心引擎。小米汽车的锁单用户中,有52.4%来自苹果手机用户。这些高净值消费者通过小米的生态互联功能,将汽车与原有的iPhone绑定,进而激活了多个小米IoT设备。这种转化不仅提升了小米的生态衍生消费,还降低了获客成本。
从玄戒芯片的物理复用,到澎湃OS的能力迁移,再到用户资产的数据流转,小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研发投入—跨端降本—体验溢价—数据增值”闭环系统。这一系统使得小米的每一个创新点都能够被放大至全局,实现了“降本”与“溢价”的统一。这也正是小米在逼近千亿营收的同时,仍能保持高达75%净利润增速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