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华虹半导体整合华力微:巨轮转向,成熟制程版图再聚首

   时间:2025-08-25 11:19:12 来源: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华虹半导体迈出重大步伐,计划整合同门兄弟华力微。

近日,芯片巨头华虹半导体(688347.SH/01347.HK)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计划通过“股份+现金”的方式收购上海华力微电子(华力微)的控股权,并同步进行募资。这一交易若成功,将成为科创板成立以来,成熟制程领域最大规模的一次内部整合。

华虹半导体的这一动作,源自其母公司华虹集团在三年前立下的承诺。2023年8月,当华虹半导体登陆科创板时,华虹集团承诺将在三年内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将华力微注入上市平台。如今,期限临近,华虹集团选择兑现承诺。

据悉,此次收购的标的资产为华力微运营的华虹五厂,该业务与华虹半导体在65/55纳米、40纳米制程业务存在同业竞争。交易完成后,华虹半导体将直接掌控一条月产能约3.8万片的12英寸产线,与无锡二期的8.3万片/月新产能相结合,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实现12英寸总产能的翻倍。

华虹半导体长期专注于特色工艺,其车规级BCD、超级结MOSFET等产品在本土客户中拥有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然而,产能分散和研发重复一直是制约其议价能力的关键问题。整合华力微后,华虹半导体将拥有上海金桥、张江的三座8英寸厂以及无锡、浦东的两条12英寸厂,工艺节点从0.35微米延伸至28纳米,形成柔性产能调配体系,可迅速切换不同平台,满足客户的紧急订单需求。

从财务数据来看,华虹半导体在2025年二季度的营业收入达到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归母净利润为795.2万美元,同比增长19.2%。然而,毛利率仅为11.4%,同比下滑近4个百分点,显示出成熟制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此次收购若能顺利落地,将有助于减少内部竞价,通过规模化采购和交叉销售降低单位成本3%–5%,对盈利修复产生积极影响。

从行业角度来看,全球成熟制程市场正经历“双轨”周期:AI与车载芯片需求持续升温,而消费电子市场则持续去库存。55纳米及以上节点已成为各家代工厂的争夺焦点。华力微运营的华虹五厂主攻65/55纳米与40纳米,与华虹半导体的业务高度重叠。此次合并,既是对监管承诺的回应,也是为利润止血的举措。

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华虹集团全球市占率达到2.7%,位列第六,国内仅次于中芯国际(5.5%)。与中芯国际在先进制程领域的竞争不同,华虹集团将筹码押在28纳米及以上成熟节点上,全球每三张智能卡芯片中就有一张出自其手。

政策层面也在为华虹半导体提供助力。国家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达到3440亿元,明确将成熟制程特色工艺列为重点投向。此次交易中,上海国投、集成电路基金二期等国有资本均出现在交易对手方名单中,显示出国有资本愿意以股权为纽带帮助龙头完成内部重组。

然而,整合并非简单的加法。华力微成立14年来,产线折旧已过半,但工艺节点仍停留在65/55纳米。若不能在未来两年导入更先进的28纳米HKMG平台,其设备残值将快速衰减。两家公司的ERP、MES系统差异较大,合并后需投入额外资本进行数字化改造,短期内可能带来数千万美元的整合费用。

尽管如此,华虹管理层仍表示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部工艺对接,2026年启动新一轮资本开支,将28纳米车规BCD平台导入华虹五厂。届时,单颗芯片成本有望比竞争对手低8%–10%,为下一轮景气上行储备弹性。

资本市场的反应迅速而热烈。尽管公告在8月17日晚间才发布,但华虹半导体的股价在8月15日午后便直线拉升,单日涨幅最高突破16%,最终收涨11.35%。市场正静候交易草案的揭晓,而华虹半导体能否借此重塑中国大陆成熟制程的竞争格局,答案或许将在2026年的产能利用率与毛利率数据中揭晓。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