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形机器人这一被视为未来科技前沿的领域,真正能在早期实现稳定盈利的公司并不多见。桥介数物,一家成立仅一年的初创企业,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技术优势,成功跻身这一少数派行列。通过为客户提供先进的通用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案,桥介数物不仅获得了项目收入,还实现了盈利。
公司创始人尚阳星在接受专访时透露,桥介数物从成立第一年就开始承接客户项目,客户愿意为机器人的精准动作付费,这为公司商业化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尚阳星表示,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源研发机器人本体,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让机器人稳健行走、灵活转身、精准搬运,甚至完成跳舞、打拳等复杂动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桥介数物没有选择从头打造整机,而是专注于为机器人打造“小脑”——即运动控制系统。
“如果说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决策和规划,那么小脑就是执行动作的关键。”尚阳星形象地比喻道。桥介数物致力于让机器人能够稳稳走路、灵活转身,甚至还能跳舞、打拳。在具身智能的发展路径中,大脑和小脑的分工日益明确,大脑负责战略规划和泛化能力,小脑则专注于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确保每一个动作都能精准落地。
桥介数物正是在这一趋势中应运而生并迅速成长。公司诞生于2023年5月,虽然研发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6岁,但已成为国内领先的通用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研发商之一。尚阳星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后被保送至南方科技大学深造,师从知名教授。在学术与产业的双重驱动下,他选择创业,组建了一支年轻且富有执行力的技术团队。
尚阳星强调,要造出人形机器人的“小脑”并不容易。它涉及控制器、伺服驱动器、电机和传感器等多个组件,需要同时处理多维度的输入信号和高度自由的动作。除了硬件支持,还需要前沿算法的支撑。这也使得“小脑”成为行业公认的难点和痛点。然而,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恰恰是最有价值的突破口。
在谈到“小脑技术”在具身智能发展中的角色时,尚阳星表示,“小脑”就像是动作和运动控制的核心平台,承担着机器人身体动作执行的关键任务。未来,许多大型厂商会采购这一技术,并将其嵌入到他们的“具身大脑平台”中,以形成协同。小脑技术在这里扮演了“积木工具”的角色,它让动作设计师无需成为专业学者,也能像拼装模块一样创建和展示动作。
在商业化路径上,桥介数物的“小脑”技术已经展现出其市场价值。尚阳星透露,公司成立初期就实现了盈利,并且正在向更具规模化的盈利模式稳步推进。在早期阶段,公司主要采用项目制模式,为客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机器人运动控制解决方案。由于小脑技术涉及软硬件结合的交叉知识,人才稀缺、经验积累困难,因此相关定制化项目的收费相对较高。
如今,桥介数物正在打造通用机器人动作开发平台,并将业务模式从单个定制项目向平台化、规模化方向转型。尚阳星表示,平台化的目标是降低客户使用门槛,加快动作开发速度,尤其是服务那些预算有限、却有大量动作定制需求的客户。通过平台,客户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自行创建动作,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和潜在盈利能力。
关于市场竞争格局,尚阳星认为,小脑技术的专业化壁垒极高。这一领域既需要算法、强化学习等软件积累,又要求对硬件、运动控制有深入理解。因此,真正专注于小脑技术的第三方公司在市场上极为稀缺。桥介数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工程化经验,尤其是在仿真训练成果如何迁移到真实机器人上的细节处理能力。
尚阳星还指出,本体厂商和算法供应商之间更多是协同关系,而非零和竞争。本体竞争越激烈,对小脑技术的需求就越旺盛。从行业角度看,小脑技术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仍存在大量新进入者的机会。桥介数物也在积极提升自身能力,并将服务范围拓展至全身操作和感知规划等多种功能,实现产品和应用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