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一个寻常夜晚,物美超市的生鲜区展现了一幅不同寻常的景象。晚上八时,不再是店员忙碌地为蔬菜贴上折扣标签,而是由先进的AI系统自动为货架上的商品定价。西红柿享受着7折的优惠,菠菜则维持原价,而鳕鱼段以8折的吸引力静待顾客挑选。
AI技术不仅限于动态定价,它已全面渗透到零售运营的各个层面。近日,在虎嗅智库第51期502线上同行活动中,多点数智AI产品专家宋楠,结合其在零售门店和供应链中的实践经验,从物美超市的动态定价案例入手,详细分享了AI在补货、清仓、门店管理等零售运营环节的具体应用、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内容涵盖项目执行路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组织配套机制等多个维度。
面对零售业长期存在的清仓难题,宋楠指出,不同品类和业态的清仓逻辑各异。例如,叶菜类商品因新鲜度要求高,需提前打折;而耐储品则要结合促销节点进行批量清仓。超市业态因全品类协同,流程复杂;便利店则因空间有限,更注重快消品的清仓。生鲜商品的清仓尤为棘手,因其保质期短、损耗率高,传统的人工清仓判断往往依赖经验,采取“一刀切”的打折方式,如晚上统一五折。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毛利,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而且整个流程繁琐低效,从巡店、审批到打印、贴标均需人工操作。
尽管复杂,但生鲜清仓却成为AI的理想试验田。作为“日清”场景,生鲜品类高频且刚需,加之已有POS、库存、会员等体系积累的大量数据,使得生鲜清仓成为AI发挥效用的理想场景。尽管毛利较低,但只要流程有所优化,效果立竿见影。“AI可应用的场景众多,但找到切入点至关重要,必须从小处着手,贪大求全反而难以落地,清仓就是这样一个虽小却极具价值的切入点。”宋楠强调。
一年多前,多点数智与物美超市携手落地AI动态清仓体系。该体系基于历史销量、实时库存、保质期和销售速率,结合行业经验,由AI模型自动计算不同商品的最优折扣,实时生成促销单并同步至门店执行。起初,该体系在肉品、叶菜、净膛鱼等日清商品及高客流门店进行试点,通过数据验证效果。随后,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收集反馈,优化方案,最终实现全面推广,目前已覆盖285家门店,并实现实时数据跟踪。
借助AI动态清仓体系,原本繁琐的清仓流程大大简化,仅剩“堆头摆放”需人工干预。员工得以从贴标签等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脱,专注于服务顾客和优化陈列等更高价值的工作。宋楠透露,目前AI的“误判率”控制在极低的水平,试点门店的整体损耗率下降了超过三成。
在AI技术成功落地零售场景的过程中,数据是基础,人的作用同样关键。宋楠结合过往服务项目,总结了AI在零售场景落地的几个关键要素:首先,数据是AI的基石,干净的数据是AI避免“误判”的前提。AI通过原始数据理解,相比传统算法依赖人工清洗,能更有效地识别异常数据和行业知识,降低了数据准备成本。其次,要正确理解AI的边界,避免神化AI。AI的优势在于不仅能理解业务数据,还能理解行业知识,但只有选对场景,才能实现效率的大幅提升。再者,AI的落地需要打破现有的标准操作流程(SOP),以模型为中心重构流程,让AI分担重复性工作。最后,AI项目的成功落地离不开业务团队的高度参与。只有将行业知识充分融入AI,模型才能真正理解业务逻辑。同时,AI落地后,团队需从“人执行”转向“人监督AI+AI执行”,组织架构也需相应调整。
在线上活动的QA环节,听众的问题直击业务细节中的落地难点。例如,对于短保商品的动态清仓如何落地,宋楠建议以先进先出为假设,结合库存、销售等数据,让AI每30分钟更新一次折扣策略,并通过模型持续学习校正。对于图片类多模态数据的解析和分类处理,宋楠指出,目前多模态模型的稳定性仍待提升,但在简单二分类场景,如货架缺货巡检中,已有落地应用。对于爆品和新品的补货决策,AI可通过引入外部热度数据和门店实时反馈,结合关联品类销量,进行短期销量预测,为补货模型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