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十八人上市公司二季度营收仅14.4万,“混日子”模式引关注

   时间:2025-08-27 06:45:28 来源:壹只灰鸽子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A股市场中,隐藏着一家令人唏嘘不已的“迷你”上市公司——*ST沪科,其业绩之惨淡,甚至不及寻常街角小超市的淡季表现。最新半年报揭示,这家公司今年上半年总营收仅为440万元,而第二季度更是低至14.4万元,平均每月收入不过4.8万元。

分摊至*ST沪科的18名员工,每人每月需承担的营收指标仅为2667元,这一数字不禁让人质疑其经营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网络上,网友戏称其为“混子公司”,此言非虚。

回望往昔,*ST沪科也曾有过辉煌时刻。它原名“异型钢管”,自1992年上市以来,虽非大放异彩,却也安稳度日。然而,随着本世纪初国企改制的浪潮,一切悄然改变。民营老板严晓群的接手,带来了“上海科技”的新名,却也开启了资本游戏的序幕。

严晓群对实业兴趣寥寥,更倾向于将上市公司视为提款机,通过股权质押、资金挪用等手段不断抽取资金,同时四处投资,企图以财技扭转乾坤。然而,这一策略最终失败,严晓群因投资失利背负巨额债务,所持股份被司法拍卖,留下的是一笔数亿资金的烂账,至今未清。

此后,*ST沪科历经多次易主,每一次都试图重获新生,却均告失败。从史佩欣的地产梦碎,到昆明国资的基建投资计划受阻,公司逐渐沦为“流浪者”。资产剥离、主业迷失,最终只能依靠低技术含量的商品流通贸易勉强维持生计,业务涉及有色金属、化工树脂,甚至农用产品,但随着圈子的消散,生意也随之凋零。

为何称*ST沪科为“混子公司”?关键在于其业务模式的空洞与无根。当前的贸易活动缺乏技术含量与竞争壁垒,完全依赖于资源与关系网络。一旦圈子变动,业务立即陷入困境。加之公司缺乏深耕行业的决心,业务方向随波逐流,这种打法无异于短期逐利,长期来看无异于“裸泳”。

更令人咋舌的是,公司仅有18名员工,人均贡献之低令人咋舌。即便这些员工下班后兼职摆地摊,或许都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ST沪科的“混”名,实至名归。

面对退市危机,*ST沪科的处境岌岌可危。根据最新退市规则,若其全年营收低于3亿元且净利润为负,将面临终止上市的风险。而上半年440万元的营收,无疑预示着这一目标的遥不可及。多年来,公司利润几乎持续为负,退市危机已迫在眉睫。

然而,一线生机仍存——重组。尽管业务一塌糊涂,*ST沪科却拥有一个“干净”的壳资源:资产轻、负债少、纠纷少。昆明国资能否借此壳注入真正有价值的资产,成为挽救*ST沪科的关键。若继续沉沦,其被市场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如今的*ST沪科,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是重组重生,还是黯然退市,一切尚待揭晓。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