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聘市场的风云变幻中,BOSS直聘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近期,这家在线招聘平台公布了其2025年二季度的财务业绩,增速虽然放缓至9.7%,但仍保持了增长态势。然而,这一成绩并未完全平息外界对其商业模式的争议。
BOSS直聘的创始人兼CEO赵鹏在财报会上表示,招聘市场需求正在回暖,供需关系持续改善。这一说法试图淡化一种舆论观点,即“工作越难找,BOSS直聘越赚钱”。实际上,BOSS直聘的盈利能力确实强劲,2025年上半年,其净利润同比增长了85.2%,营收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然而,就在业绩发布前的一个月,BOSS直聘进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资本运作。7月,公司完成了自2022年港股上市以来的首次在港增发,共增发3450万股,募资22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增发中,BOSS直聘首次向个人投资者开放了10%的份额,即300万股。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的热烈反响,国际配售超额认购逾3倍,新股上市后,日均成交量也大幅飙升。
尽管BOSS直聘账面上的现金储备充足,但赵鹏解释称,增发的主要目的并非募资,而是为了增加公司在港股的交易流动性,让更多香港股民和机构参与进来,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这一说法似乎有其合理性,毕竟BOSS直聘在港股是以介绍方式上市的,没有发行新股或募集资金,导致股权相对集中,普通投资者难以分享其增长的红利。
然而,这次增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首先,BOSS直聘并不缺钱,其现金储备创近年新高。其次,定增通常只面向机构投资者,而这次却向散户开放了份额,且发售价相对较低,使得散户也能轻松参与。这些做法似乎与常规的资本运作逻辑不符。
尽管如此,BOSS直聘的用户数量仍在持续增长。2025年第二季度,其平均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了16.5%,环比增长了10.4%。这一增长背后,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失业率上升,求职竞争更加激烈,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BOSS直聘等平台来寻找工作机会。
然而,BOSS直聘的高盈利模式也引发了新的疑问。一家市值超过850亿港元的上市公司,究竟承担了多少与其体量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在求职者与招聘方之间,BOSS直聘是否悄然筑起了一道信息壁垒?这些问题都需要BOSS直聘给出明确的回答。
此次股票增发,或许可以视为BOSS直聘在资本回馈下的一次品牌形象修复尝试。通过吸引散户和本土机构投资者入场,让更多人了解、认可其商业模式,并在分享业绩红利的过程中,顺势强化增长前景。同时,这也是BOSS直聘借此获得投资者认同、换取更多正面声量、扭转舆论场负面压力的一次机会。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不在经济上行期的宏观背景下,求职与招聘艰难会是常态。BOSS直聘的高盈利模式依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伴随着其屡次出现的合规问题,距离彻底扭转公众形象,BOSS直聘仍需付出真诚而巨大的努力。毕竟,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讲出漂亮的故事,但真正难的是,在数钱的时候,还能赢得别人的掌声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