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财报发布中,叮咚买菜展示了其稳健的财务表现。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总收入达到59.759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7%。更令人瞩目的是,净利润实现了1.0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高达59.7%,这也是叮咚买菜连续第六个季度保持盈利状态。
订单总数和GMV(商品交易总额)同样呈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订单总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5%,而GMV则达到了64.9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这些数据表明,叮咚买菜在保持用户粘性和提升交易规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财务表现亮眼的背后,叮咚买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本季度,公司的销售成本有所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实施了“好用户、好产品、好服务、好心智”的4G战略。该战略旨在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用户体验和增强品牌影响力来推动公司的长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产品上市和退市过程中的成本增加,导致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30.0%下降至28.8%。
叮咚买菜的整体运营费用也在增加。本季度总运营成本和费用达到59.80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5%。CEO梁昌霖表示,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但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证明了叮咚团队的韧性和执行力。他强调,4G战略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将继续推动公司的转型和升级。
叮咚买菜在财报中提到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CPI的下滑。部分品类CPI的持续走低可能使得公司为了维持竞争力而主动让利,从而导致商品端毛利率被压缩。同时,新品与供应链的磨合也在二季度产生了一次性成本,对毛利率造成了一定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叮咚买菜的各项数据环比变化情况也值得关注。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第二季度的总营收、GMV和总运营成本的增长幅度均为个位数百分点,而去年同期则为双位数百分点。这一变化可能与高基数效应、扩张减速以及外部竞争等因素有关。
特别是外部竞争方面,随着京东、淘宝闪购等平台进军外卖市场,即时零售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平台的外卖业务涉及商超、蔬果等品类,容易对叮咚买菜等生鲜垂类平台产生订单分流的影响。从叮咚买菜股价的连续下跌也可以看出,股票市场对外卖大战的影响持谨慎态度。
在外卖大战的背景下,生鲜品类的即时零售市场格局虽然暂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部分生鲜品类的用户心智已经受到影响。以淘宝闪购为例,其休闲食品、粮油米面等类目的订单量大幅增长,显示出用户在生鲜品类上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叮咚买菜作为头部生鲜到家平台,已经放弃了“低价换规模”的逻辑,转而注重提升毛利空间和品牌影响力。公司CEO梁昌霖表示,叮咚买菜将只做少数人的120分,专注于深耕区域市场和在乎品牌和品质的客群。这一战略调整反映出叮咚买菜在面对市场竞争时的冷静和理性。
同时,叮咚买菜在自有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已经成功推出超过30个自有品牌,涵盖约4000个SKU。自有品牌产品约占叮咚买菜总GMV的20%,特别是在非生鲜品类中,自有品牌产品的GMV占比已经超过33%。这一优势使得叮咚买菜在差异化商品池、毛利提升和数据闭环迭代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然而,叮咚买菜也面临着来自连锁商超等竞争对手的压力。盒马、山姆等连锁商超在自有品牌建设和到店到家兼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叮咚买菜等生鲜到家平台构成了威胁。未来,叮咚买菜需要在保持财务稳健的同时,继续深化供应链和品牌心智的建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