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屈臣氏五年关店近六百,长和内地业务全面收缩引深思

   时间:2025-08-27 23:47:1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屈臣氏近年来在中国内地的零售版图正经历显著收缩。根据最新财报数据,从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屈臣氏已累计关闭了中国内地590家门店,门店总数从4179家减少至3630家,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家门店退出市场。

这一趋势在屈臣氏集团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财报显示,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营业收入为66.66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更为关键的是,其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仅为1.17亿港元,同比大幅下滑53%,毛利率从4%降至2%。

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撤退并非孤立事件。其母公司长和集团近年来在中国大陆的资产处置动作频繁,从港口股权到医药业务,从商业地产到零售渠道,长和正逐步调整其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布局。特别是医药领域,长和已出售了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的全部股权,以及上海和黄药业的大部分股权,标志着长和已基本退出内地中药和化学药的核心生产与运营。

屈臣氏门店的关闭不仅反映了集团战略调整的结果,也揭示了其在中国市场盈利能力的下滑。尽管屈臣氏试图通过推出“幕后店”模式来应对线上购物的冲击,专注于线上订单的快速配送,但这一策略并未能转化为实际增长。财报中未披露线上销售额占比、订单履约成本等关键指标,显示出线上转型的效果并不理想。

长和集团的战略调整背后,是对全球经济前景的不明朗以及对政策风险的考量。长和主席李泽钜在财报中提到,集团将谨慎处理资本开支,优先投向现金流稳定、政策风险低的市场。这一策略导致屈臣氏等中国内地业务被边缘化,资金更多流向欧洲电信、英国港口等海外项目。

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撤退,不仅意味着零售渠道的减少,更对就业市场和供应链产生了连锁反应。按每家门店平均雇佣10人计算,590家门店的关闭直接导致约5900个就业岗位消失。同时,屈臣氏在中国拥有超过200家供应商,其中不乏中小国货品牌,门店的收缩无疑将对这些供应商的订单量和现金流造成冲击。

尽管屈臣氏在财报中提到将优化店铺布局、提升线上能力,但这些措施的具体实施细节和效果仍有待观察。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其美妆个护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对于屈臣氏而言,若能重新聚焦中国市场的长期价值,优化产品、服务与体验,或许仍有机会扭转颓势。

然而,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撤退趋势已不容忽视。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用心经营的好品牌,而非撤退的外资品牌。屈臣氏能否在中国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将决定其未来的命运。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