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行业的黄金岁月,曾见证了无数内容创作者通过简单的搬运与二次创作迅速积累了大量流量。那时,只需对视频进行简单剪辑,便能轻松分享到平台的红利,享受流量带来的收益。
然而,这样的日子似乎已悄然远去。今年以来,不少创作者发现,搬运之路变得愈发艰难。起初,只是账号流量慢慢下滑,随后作品审核周期逐渐延长,最终连收益也大幅缩水。TikTok与YouTube相继推出的新规,更是让搬运模式举步维艰。
TikTok的变现逻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收益计划更加注重内容的原创性。该计划采用四维度评估体系,包括原创性、播放时长、搜索价值以及互动指标,如点赞、评论和分享。其社区指南明确指出,非原创内容将无法获得推荐资格,AIGC内容必须明确标注,而对于模糊剪辑和搬运内容,系统将大幅降低其曝光权重。
与此同时,YouTube也对重复内容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自2025年7月15日起,搬运型内容将面临系统性的限流甚至封号风险。更为严厉的是,官方增设了人工复审通道关闭机制,一旦复审失败,账号将在3个月内无法再次申请变现,这无疑为创作者的升级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
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片段拼接、短剧二创搬运等内容,如今已成为算法打击的重点对象。限流、下架、收益归零,这一系列打击让许多创作者措手不及。他们意识到,继续搬运无异于在逆风中走独木桥,风险极高。
然而,在这场变革中,那些勇于尝试差异化原创解说的账号却脱颖而出。以两个油管创作团队为例,一个团队依赖混剪二创,虽然前期月均播放量稳定在300万,但进入2025年后,视频播放量开始大幅下滑,最终被系统标注重复内容,账号权重几乎归零。而另一个团队从一开始就选择走原创路线,虽然起步艰难,但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80万,粉丝累计涨至12万,多条变现路径也相继打通。
尽管如此,原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以电影解说为例,筛选素材、重构解说脚本、把握节奏、转场设计、配音以及画面呈现等,每一项都是巨大的挑战。更为棘手的是,即便创作者费尽心思创作出的内容,也可能因为剪辑雷同、口播重复而被算法误判为重复内容。
面对这一困境,一些团队开始尝试引入AI技术,以期打破传统创作的瓶颈。AI不仅能够理解剧情、重写故事结构,还能生成全新的原创解说。通过打乱原本顺序、采用倒叙、评论、反转以及多角色视角并行等方式重组内容结构,让用户从一开始就被深深吸引。同时,AI还能通过分析剧情提炼关键线索,自动生成具备情绪色彩与独立视角的解说文案,从而大幅提升内容的原创度。
AI还能将内容风格输出为多语言版本,适配不同市场。这意味着创作者的内容不仅能上传到海外多个平台,还能精准触达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地的用户,从而释放更多的价值。在平台规则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创作者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AI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