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发改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透露了一项里程碑式的能源消费数据:中国7月份单月用电量首次跃升至1万亿千瓦时以上,同比增长8.6%。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中国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单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度的国家,也彰显了其庞大的能源需求与消费实力。
据权威媒体估算,中国7月份的这一用电量相当于日本全年的总用电量,几乎与东盟十国的年用电总量持平。这一数据无疑凸显了中国在全球能源消费版图中的显著地位。
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此表示,单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既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里程碑,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用电量还将继续攀升,不断刷新历史记录。
与此同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副主任蒋德斌指出,今年1至7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6%,增速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新能源整车制造业尤为亮眼,用电量同比提升25.7%,显示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增长势头。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制造端,使用端的电力需求同样显著增长。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这一庞大的存量与强劲的增量使得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的联系愈发紧密。
新能源汽车对电力的消耗不仅体现在制造环节,使用端的充电需求同样不容忽视。随着充电设施的快速普及和充电量的显著增长,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推动电力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据国家能源局消息,2024年我国充电设施总数达到1281.8万台,全年充电量突破1100亿千瓦时,同比增速高达38%。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会长刘永东表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构建起全球覆盖范围最广、服务车辆最多、充电桩数量最大的充换电网络体系,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不仅带来了电力需求的增长,也为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从能源安全角度看,新能源汽车有助于降低中国对石油的依赖。从储能角度看,电动车电池作为分布式储能节点,未来有望在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新能源汽车与绿色能源的天然匹配也为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提供了广阔空间。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大量电动车集中充电导致局部电网压力骤增,配电设施瓶颈问题凸显。同时,峰谷电价政策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用户缺乏错峰充电的动力。因此,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电动车与电网的融合仍需制度设计与技术创新的持续磨合。
从区域分布来看,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既是新能源汽车的制造重地,也是消费高地。这些地区的夜间充电负荷尤为集中,给电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西部新能源大省虽然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但仍需依赖特高压输电技术来满足东部的电力需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的电力格局。对于车企而言,电力已成为影响工艺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能源企业而言,新能源汽车用户既是最大的新增负荷,也是潜在的储能资源;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意味着能源与产业政策必须更加协同,以实现产业升级和“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