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的迅速迭代正引领着一场涵盖算力、数据与应用的全面革新。从简单的文本处理到复杂的音视频应用,从B端市场到C端用户,AI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资本市场的目光也随之聚焦于此。AI时代的新机遇,正悄然改变着产业与投资的格局。
近期,一场关于AI大模型及应用的深度对话在业界引发关注。对话邀请了AIGC软件A股上市公司万兴科技(300624.SZ)董事长吴太兵与财通证券计算机首席分析师杨烨,共同探讨AI领域的最新动向。
杨烨指出,大模型的快速迭代不仅仅是算法上的进步,更是一次“算力—数据—应用”的全链条升级。算力需求的持续攀升,推动了高性能GPU、液冷散热等相关AI基础设施需求的长期增长。同时,大模型的应用端也在加速落地,企业内部业务自动化、智能化的成本降低,催生了新一轮的SaaS、垂直行业AI应用和智能硬件需求。头部模型厂商的平台化能力正在形成,并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集中度或将提升。
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分享了公司在AI大模型领域的探索。他表示,万兴科技作为软件出海的标杆公司,始终坚持全球化策略,用创意软件为创作者赋能。面对AI的迅猛发展,万兴科技于2024年初发布了万兴天幕1.0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并在今年升级至2.0版本,与华为展开合作,在质量、推理速度等方面均取得领先地位。万兴天幕的应用场景广泛,既适用于C端个人创作者,也服务于B端企业客户。
吴太兵进一步介绍,万兴天幕产品分为三个层面:万兴天幕AI手机App、万兴天幕创作广场以及万兴天幕创作引擎。这些产品分别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从移动办公到桌面端创作,再到API服务,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杨烨认为,大模型的“产品化”对B端和C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B端而言,大模型让企业软件从单一功能工具演变为智能化平台,提高了客户的切换成本和生命周期价值。对C端而言,大模型带来了新的内容和交互形态,提升了用户的付费意愿和ARPU。能够在C端打造爆款应用的公司,往往能获得市场的极高估值。
针对GPT-5的发布,吴太兵表示,万兴科技除了关注技术的上限,也在思考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前景。他认为,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算力消耗量大,应用场景丰富。基于这一洞察,万兴科技提出了“双模驱动”策略,一方面与主流大模型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万兴天幕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的发展。
杨烨同意吴太兵的观点,认为GPT-5带来的能力提升虽显著,但难以理解为“跨越式、飞跃式”的变化。大模型的发展正逐步从扩大参数量到提升长链条推理能力、响应速度等方面,技术曲线进入“稳态爬坡”阶段。
在AI应用层竞争中,万兴科技构建了矩阵化产品策略。吴太兵表示,数字创意软件领域产品数量众多但单产品规模不大,迭代速度快。因此,万兴科技选择让单品在行业内跻身前三,并期望有更多单品在各个细分市场位列前三。公司提出“平台+创业者”模式,赋能新一代创业者,助力产品快速上线并实现商业成功。
万兴科技近期发布了“万兴超媒Agent”,将多模态能力全面整合进智能体产品。吴太兵认为,AI时代的原生应用是Agent,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交互方式。万兴超媒Agent通过对话处理音视频、图片,既能生成通用型视频,也能生成各垂类场景的视频,未来有望成为万兴科技赢得更广泛市场认可的产品。
对于“AI加速创意平权”的讨论,吴太兵表示,随着AI的不断发展,图片处理、视频创作等一系列能力将成为所有人应具备的基础能力。这为万兴科技和AIGC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从技术层面具有可行性,从商业层面蕴含巨大潜力。
杨烨指出,AI应用厂商的估值重估是资本市场对“从技术热潮到商业兑现”阶段转换的反应。部分对幻觉相对敏感度更低的应用领域已经出现了清晰的商业化案例逐步落地,相关上市公司二季度景气度有明显的边际变化。从投资角度看,需要密切关注相关公司的现金流改善、客户增长等边际速度。
在推动AI产品商业化方面,吴太兵认为,最佳方式并非唯技术论,而是要在技术、市场和用户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万兴科技注重产品创新给用户带来的实际体验和对用户实际效率的提升,并以此为前提推动技术投入与创新。
杨烨表示,通过AI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已经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AI不仅是外部产品创新的工具,更是内部经营提质增效的杠杆。预计未来市场可能会对“AI原生企业”或“AI渗透率较高的企业”给予更高的估值倍数。
对于未来中国AI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和地位,吴太兵认为,中国拥有统一大市场和“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外溢效应,为AI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中国AI企业有望借助国产算力资源、数据以及应用场景的优势迅速扩大规模,并在全球市场中取得成功。
杨烨看好中国在全球AI产业中的地位,指出中国拥有丰富的数字化消费市场和产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政策支持和人才密度高的优势。在选择有长期价值的企业时,可以关注商业模式的扩展性、行业Know-how与壁垒、成本优势以及强客户黏性四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