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张家港的街道上,一种新型公交车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交通面貌。这些公交车不依赖传统的燃油,而是采用氢能作为动力源。只需进站短短10分钟,它们便能迅速补充能量,继续行驶。这一创新背后,是江苏省氢能产业的强劲实力,去年全省氢能产业链销售额高达34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江苏省在氢能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也已跃居全国首位。
氢能的应用在张家港遍地开花,已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70多辆氢能公交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一道流动的绿色风景线。这些公交车安静、环保,它们的顺畅运行离不开当地日益完善的氢能供应体系。港城加氢站作为氢能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为公交车提供了快速加氢服务,10分钟内即可续航400公里。往来于张家港与常熟之间的燃料电池物流车、大巴车等商用车辆也从中受益。
紧邻加氢站的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构建本地氢能生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的测试场上,一套巨大的电解槽设备正在运转,通过电解水溶液制得氢气和氧气。国富氢能不仅具备制氢能力,还覆盖了液化、储运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推动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电力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目前,张家港已累计投入运营225辆氢能车辆,涵盖公交、物流车、重卡等多种类型,并建成了5座加氢站,初步形成了氢能商业化运营的示范样本。
向北行进百余公里,常州市武进区的“氢湾”同样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氢致能源(江苏)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海水柔性制氢装备,可直接利用海水、盐碱水甚至废水制备氢气,并能灵活适应风光发电的波动性。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与中海油等央企展开了深度合作。从公交、共享单车到港口氢能牵引车,再到“氢光互补”微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场景,氢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融入江苏的日常生活,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生产与生活面貌。
在氢能产业链上,江苏省从“制”到“储”,从“输”到“用”,各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格局。张家港保税区现代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基地内,中集圣达因、江苏利柏特等企业共同构建了从原材料、核心装备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张家港市作为江苏省氢能领域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已集聚了近50家涉氢企业,形成了显著的集群效应。在供氢环节,华昌化工等企业年外供氢气能力最大可达20万吨;储运方面,国富氢能、中集圣达因等企业技术实力突出;燃料电池领域,华昌能源等企业持续拓展创新。
常州市武进区同样以“链式”布局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依托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和常州氢湾,武进积极布局氢能全产业链,设立了长三角(常州)氢能创新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并建成了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国内首个面向工业场景的兆瓦级“电氢热”综合能源系统也在此启动运行。截至目前,武进已汇聚超过50家氢能产业链企业,覆盖从关键技术到应用服务的全生态链路。
江苏省其他地区也在氢能产业链上展现出各自的优势。南京覆盖了氢能产业链各环节;无锡集聚了30余家氢能创新型企业及科研机构;南通则创建“氢经济示范城市”,吸引了24家企业落户氢能产业园。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差异化发展,共同推动江苏氢能产业的整体进步。然而,氢能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储运成本高、市场需求不足、政策标准待完善等。为此,江苏省正积极行动,出台相关政策方案,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应用场景,优化发展环境,以推动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