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董明珠与雷军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立下“10亿赌约”以来,格力电器与小米集团的竞争已经持续了12年之久。尽管董明珠与雷军之间的赌约早已见分晓,但格力与小米之间的“谁是赢家”之争却从未停歇。
近日,格力与小米再次因为空调线上市场份额排名问题掀起口水战。不同于以往,这次董明珠并未亲自下场,而是由市场总监朱磊冲在前线,频频为格力发声。面对争议,小米总裁卢伟冰在业绩说明会上回应称,“短期排名并不重要,更看重长期格局。”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单联瑜也发表言论:“比起口嗨,我们更重视技术能力的提升。”
回溯到2013年,雷军与董明珠的赌约是小米能否在五年内营收超越格力。2019年,随着双方财报的发布,格力以1981亿元的营收力压小米的1749亿元,董明珠赢得赌约。然而,雷军并未气馁,表示“第六年我们赢了”。此后数年,小米营收规模逐渐甩开格力,2024年小米收入规模增至3659亿元,远超格力同期的1891.64亿元。
小米空调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多名业内人士分析,小米家电的势头向好,来者不善,成长性尚佳。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同比增长66.2%,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自2020年至2024年,小米空调销量从110万台一路攀升至680万台,几乎每年都保持45%以上的增速。预计2025年小米空调销量有望冲击1000万台。
小米空调的高成长性得益于其精准卡位中低端市场,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填补大众市场空白。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小米空调快速抢占市场份额。长江证券研报指出,空调消费行为趋于理性,消费者在选购时优先考虑产品的核心功能而非品牌或非核心的附加功能,小米空调因此受到青睐。
然而,与小米空调的高歌猛进相比,格力的表现略显乏力。二季度格力营收同比下滑12.11%,归母净利润为85.08亿元,同比下滑10.07%。卢伟冰回应格力时表示,“小米更看重成长性。上半年空调线上前十品牌中,小米是唯一量价齐升的品牌”。
小米的“成长性”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的增长上,更在于能否持续提升业务模式、产品体验和品牌认知。一名接近小米的业内人士表示,小米空调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增长,源于技术、智能化、用户体验等多方面的提升。小米希望提升市场份额的同时,让用户感受产品价值,而非单纯依靠低价竞争。
尽管小米已成为诸多家电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但主观上小米似乎并不想惹怒这些老牌企业。一名业内人士表示,格力、美的、海尔等都是在家电行业深耕数十年的企业,小米作为后起之秀还在不断学习。理性竞争对行业和消费者都有好处,能推动整个从生产到消费的生态循环和整体产业的良性进步。
相较于格力、美的等深耕空调市场数十年的巨头,小米在线下渠道布局上并不充分。格力已在全国开设了30家区域销售公司,线下网点超过3万家。而小米至今主要依赖互联网销售,实体渠道的缺口可能会成为小米空调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的掣肘。不过,小米非常注重线下渠道的价值,正充分利用现有小米之家线下网络,提升线下服务能力。
小米空调的另一道短板在于制造环节。长期以来,外界普遍将小米空调视为“贴牌产品”。为了补全这一短板,小米自建的家电工厂已在去年动工。2024年8月,小米智能家电工厂签约落户光谷,预计2026年武汉工厂可年产300万台小米空调。自建工厂不仅能补齐生产短板,还能在舆论和品牌层面回应市场质疑。
小米空调的战略路径已逐渐清晰:初期通过代工模式试水市场,规模成型后再转向自建产能。这种“先轻后重”的节奏可降低试错成本,避免资金过早固化于固定资产。如今,小米空调已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爆款家电产品,自建工厂可谓顺理成章。未来,小米空调将继续向上进发,逐步跻身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