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横琴人寿:治理变动与资本导向下的财务挑战

   时间:2025-09-03 02:16:38 来源:阿尔法工场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上半年非上市险企的业绩榜单中,横琴人寿以净亏损8.39亿元的醒目成绩,位列亏损榜首位,尤其在二季度,其亏损额达到了4.82亿元。这一数据与非上市险企整体超过290亿元的净利润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同比大幅增长,亏损险企数量也从30家缩减至21家。

横琴人寿的业绩滑坡,在行业整体向好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兀。这家成立不足十年的中小险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务挑战,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横琴人寿于2016年创立,采取的是“均等持股”结构,由珠海铧创、亨通集团、广东明珠(现为深圳珍珠红商贸)、苏州环亚和中植集团(已破产)五家股东各持20%股份。这一股权结构在当时较为罕见,赋予了管理层较大的战略自主权,也为差异化尝试提供了空间。

兰亚东,这位在业内享有盛誉的保险老将,于当年8月出任横琴人寿董事长。他上任后,迅速展现出对线上保险业务的重视,认为线上渠道更适合横琴人寿的发展,可以避免线下代理人可能存在的误导销售问题。同时,兰亚东还推动了重疾险降价,探索非标体承保,试图通过“严进宽出”的方式扩大客户群。

兰亚东的这些举措,为横琴人寿带来了一定的市场关注和突破。然而,随着重疾险市场的逐步退潮,横琴人寿也不得不调整战略,主推传统寿险。与此同时,股东层面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中植系破产后,其持股被管理人处置,其他股东也面临着各自的困境,如股权质押、财务投资姿态或自身负债压力等,无力再增资。

珠海铧创通过两次单独增资,持股比例逐步提升至49%,打破了原本均衡的股权结构。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持股数字,更将公司治理逻辑从“管理层主导”转向“股东导向”,地方国资成为绝对主导。管理层的战略自由度因此降低,需要更多考虑大股东的整体利益。

2024年4月,兰亚东辞任董事长,新任董事长钱仲华来自“太保系”。与此同时,多位元老级高管也相继离职,新团队逐渐搭建完成。管理风格的切换显而易见,新的管理团队更强调稳健经营与市场靠拢,将传统寿险作为业务重心。

从“攻势”到“收敛”的转变,对横琴人寿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然而,随着股权的集中,管理层的战略决策受到更多约束,特别是在资金运用方面。据报道,珠海铧创的母公司华发集团曾要求横琴人寿按照持股比例,将同等比例的总资产投向华发或其指定的项目。这种安排对横琴人寿来说意味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投资自主性可能受限;另一方面,在利率下行、投资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这种“回流”思路可能加剧财务结果的波动。

与泰康人寿、中邮保险等净利润遥遥领先的非上市险企相比,横琴人寿等小型险企在治理变动和资本导向约束下,承受的摩擦更大,盈利恢复更难。兰亚东时代的创新路径建立在均衡股权赋予的独立空间之上,而如今的横琴人寿必须在大股东资源整合的框架内寻求新的平衡。

股权结构的集中带来了治理边界与资本服从上的实质变化,管理层从创业式的“进攻”转为职业经理人的“收敛”,导致短期内产品与渠道调整未能迅速形成规模化回报。同时,若资金被引导投向集团重点项目,公司的资产配置灵活性将下降,面对市场与利率波动的应对能力也将被削弱。这三重因素叠加,导致横琴人寿出现了此前未被充分预见的财务脆弱性。

对横琴人寿来说,短期的缓解方法可能是资本补充与资产处置;而中长期的解法则需要回到治理层面,明确股东与管理的权责边界,恢复公司在投资与经营决策上的独立性。这不仅是横琴人寿的个案,也是当前若干中小险企在新周期下必须面对的治理与转型问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