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A股市场,一片繁荣景象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暗流。这一年,被众多投资者视为“大年”,赚钱效应显著回归,然而,并非所有基金都能在这场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在市场的结构性行情中,部分基金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它们非但没有搭上市场的顺风车,反而陷入了长期的低迷。这些基金并非因为高位入场或市场崩盘而折戟,而是在市场的起伏中反复“踏空”,成为了基金圈中的尴尬存在。
在业绩榜单的尾部,一只成立不足四年、净值却已腰斩至0.5附近的基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只基金的表现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所谓的“底部基金”,真的是被低估的机会吗?
通过梳理公募混合型基金的年内表现,我们发现,中信建投低碳成长混合基金正是处于“底部”的产品之一,其净值截至8月19日仅为0.535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众多公私募权益策略产品动辄实现数十个百分点的涨幅,这样的表现无疑显得尤为突兀。
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12月中旬,彼时的市场并未处于集体高点,“核心资产”抱团行情已出现松动,但新能源、军工、科技等方向仍有结构性机会。从时间点来看,该基金的成立时机并不算差,然而,即便如此,其净值至今仍徘徊在0.5附近,这无疑说明问题并非简单的“运气不好”。
中信建投基金作为该基金的管理人,成立于2013年9月,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而该基金的操盘手周紫光,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曾就职于多家证券公司担任研究员,2016年加入中信建投基金。
然而,从周紫光管理的多只基金的表现来看,其任期内的业绩并不理想。截至2025年8月19日,他管理的多只基金均出现了显著亏损,其中就包括中信建投低碳成长混合基金。这不禁让人质疑,这位基金经理的选股、择时、风控等核心管理能力是否真的能够胜任基金经理的职责。
对于中信建投低碳成长混合基金的持有人而言,他们原本期望通过投资这只基金来实现资产的增值。然而,如今这只基金却仍停留在“腰斩线”附近,反弹乏力。这种身处整个基金行业底部的现象,不仅不是低估的机会,反而给持有人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心理压力。
基金经理在二季报中透露了错判的逻辑,对于光伏板块,他基于去年四季度对供给侧改革的期待,一直等待到今年3月开始的“抢装+限产”带动的供应链涨价行情。然而,市场却认为抢装需求不可持续,股票并未跟随供应链涨价而上涨。这种选股思路是否过于陈旧?是否未能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
对于投资者而言,深度亏损后的不甘与自我安慰或许只能成为他们心中的无奈。他们赔了时间又赔了本钱,面对这样的结果,只能发出一声长叹。而这只基金的表现,也成为了基金圈中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