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温江区的农高创新中心,一台造型独特的白色机器人正静静地穿梭于番茄大棚内,它宛如科幻电影中的星际探索者,携带着高光谱摄像头,如同昆虫的复眼,精准地扫描着每一串果实。随着它的移动,成熟的果实被一一采摘,整齐地放入筐中,这一幕发生在晨雾尚未完全消散的清晨。
这台机器人是由中农科控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研发的AI采摘机器人,它是“AI智能无人农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将在第十一届成都农博会上亮相。据公司负责人胡顺建介绍,这款机器人平均每12秒就能完成一串小番茄的采摘动作,效率颇高。不仅如此,它还能执行日常巡检、自动喷药等多种任务,是现代农业自动化生产的一大助力。
机器人的设计十分精巧,一个白色的方形箱体下装有轮子,上方伸出一支灵活的六轴机械臂。机械臂的末端配备了一把枝剪和一个景深摄像头,工作时高度适中,无需人工干预便能自主作业。一旦启动,它便按照预设的路线在棚内穿梭,精准识别成熟的番茄,迅速剪下并放入筐中。
无论外界天气如何变化,这台AI机器人都能坚持不懈地完成采摘任务。胡顺建表示,尽管其速度目前还无法与人工相比,但它的优势在于只要供电充足,就能持续不断地工作。而且,随着算法和硬件的不断优化,采摘速度也在不断提升。
采摘只是这台机器人的众多功能之一。胡顺建介绍,通过更换不同的机械臂,它还能执行日常巡检、自动喷药等多种作业。在它的帮助下,一个农业工程师就能轻松管理1万平方米的作物大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作为本届成都农博会的参展科技成果之一,这台AI机器人已经历了四次迭代升级,并在江苏、甘肃、山西、北京等地进行了初步应用。胡顺建表示,四川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在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等高海拔地区,夏季温度低,更适合种植反季节水果和蔬菜。
在作物的选择上,串收番茄几乎成为了“AI智能无人农场”的首选。胡顺建解释,串收番茄单价高,平均能达到约20元一公斤,因此产值相当可观。他们还计划种植反季节草莓,以满足成都市场上草莓的空档期需求。
胡顺建还透露,他们希望通过“AI智能无人农场”的搭建,吸引和培养一批现代智能设施农业及“AI农业机器人”产业的专业人才。他强调,只有产业与人才聚集起来,才能推动地区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