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与现实的交错中,一段关于记忆与技术的故事悄然铺展。在古装剧《虎啸龙吟》的虚构情节里,曹魏皇帝曹睿因怀念亡母甄姬,竟穿上女装,让画师以自己的面貌描绘母亲肖像,这一幕虽为戏剧化处理,却深刻反映了人类面对逝者记忆消逝的无尽哀愁。
历史长河中,留住逝者音容始终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从古希腊罗马的细腻肖像画,到中国汉魏六朝的传神写意,艺术家们用笔墨捕捉着生命的痕迹。然而,这些画作虽能传神,却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蚀。直至19世纪初,摄影术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记忆史上的重大飞跃,它让普通人的面容得以精确留存,成为后世缅怀的宝贵资料。
然而,技术的车轮从未停歇。进入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数字复活”这一概念逐渐从科幻走进现实。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一项研究,标志着学术界正式开启了“数字永生”的探索之旅。而在东方,中国的直播电商产业意外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数字人技术成本的迅速降低,使得“数字复活”成为可能。
2023年,商汤科技发布的“如影”数字人技术,仅需五分钟真人视频素材,便能生成声音自然、外貌逼真的数字人。这一技术的问世,不仅震撼了科技界,更触动了无数人心底对于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在商汤2024年的年会上,创始人汤晓鸥逝世后的数字形象重现,通过一段脱口秀的形式,与在场的每一个人分享着他对电影、喜剧和人生的感悟,这一幕令人动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尝试用“数字复活”的方式缅怀逝去的亲人。在西班牙的一个电视节目中,嘉宾通过数字重建听到了已故亲人的声音,那一刻,泪水与感动交织。而在社交媒体上,Reddit联合创始人Alexis Ohanian发布的一段视频,更是让无数人泪目。视频中,年幼的他被母亲抱在怀中,那温馨的画面仿佛穿越了时空,重现了母爱的温暖。
然而,“数字复活”并非一片叫好。有批评者指出,这不过是互联网寡头利用生者对逝者的思念进行的情感剥削。在他们看来,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接受死亡并通过哀悼仪式学会与遗憾共存,是每个人必经的心理历程。而“数字复活”则可能打断这一自然过程,让生者对数字影像产生依赖,迟迟无法走出哀悼期。技术的不平等也可能导致“数字复活”成为富人的专属特权,加剧社会的不公。
面对“数字复活”这一新兴技术,人们的态度复杂而多元。有人看到了它带来的温情与慰藉,有人则担忧它可能带来的心理依赖与社会不公。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平衡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或许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