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小米手机“30万小时测试”的争议在网络上持续发酵。部分网友对雷军此前介绍小米手机时提到的测试时长提出质疑,认为该数据存在夸大嫌疑,甚至引发了关于产品宣传真实性的讨论。
争议的核心在于对“30万小时”的解读。有网友通过简单计算得出该时长相当于34年,进而质疑小米公司成立仅15年却宣称完成如此长时间的测试存在逻辑矛盾。这种观点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甚至出现大量复制粘贴的跟风评论,形成了一种群体性的质疑氛围。
针对这一现象,知名博主“小牛德克”公开表达批评。他指出,部分网友的质疑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将“累计总时长”与“单台设备连续运行时间”混为一谈。他以建筑行业为例,说明100名工人同时工作3天完成一栋楼的建设,与单人用300天完成同一任务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博主认为,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背后可能存在刻意引导,目的是影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受众。
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随后转发了相关评论,并作出专业解释。他表示,“30万小时测试”是行业通行的测试标准,具体操作是通过数千台测试设备同时模拟不同使用场景,在数月时间内完成的累计测试时长。这种测试方式能够高效覆盖各种使用情境,确保产品稳定性。王化同时指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但某些专业领域的认知确实超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知识范畴,公众对不了解的内容产生误解可以理解。
据了解,手机行业普遍采用多设备并行测试的方式,通过模拟真实使用场景来验证产品可靠性。这种测试方法既能保证覆盖面,又能控制时间成本。行业专家表示,将累计测试时长简单换算为单台设备运行时间,忽视了现代工业测试的并行特性,这种理解方式本身就存在偏差。